“中国制造”在过去数十年中,一直是物美价廉、物超所值的代名词,但是如今它正在逐步褪去其耀眼的光芒。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最新数据,今年1至7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26785亿元,同比下降2.7%,而7月当月实现利润3668亿元,同比下降5.4%。在41个工业大类行业中,有15个行业同比下降,其中大部分属于制造业。低成本优势不再,闽南、浙江制造企业大规模减产、停产,中国制造业确实有一些“不高兴”了。在昨天甘肃卫视播出的《新财富夜谈》节目中,财经评论员叶檀、上海出口商品企业协会会长冯郑州、软银赛富合伙人陆豪、义乌市双童日用品有限公司董事长楼仲平一同聊聊“中国制造”。
叶檀:现在都在说,中国制造业非常糟糕,是不是真的?
冯郑州:我在这行业很多年了,中国这30年外贸是高速发展。去年中国进出口是3.6万亿美元,上海是8600亿美元,中国已经连续3年是出口世界第一了。经济规律就是波动,起起伏伏我觉得没问题。当然现在的问题是比较严峻,今年外贸增速大大放缓。1至6月份整个外贸增长了8%,7月份出口增长1%,这是2008年以来,单月增幅最低的一年。所以现在比2008年下半年还糟糕。
近日业内又传出阿迪达斯将与其中国300家代工厂终止合作的消息。公开数据显示,这些代工商拥有近30万名员工。敏恒实业有限公司是阿迪达斯在上海的第一家代工企业,成立于1997年,有600~700员工,旗下的一家服装厂产能100%依附于阿迪达斯。2010年以前,工厂的利润还有8%~10%,但这两年利润几乎为零。敏恒公司总经理陈志煌表示,阿迪达斯方面今年四月份已经提出终止合作。目前谈判还在协商当中,如果合作终止将对公司整体经营业绩有30%~40%的影响。制造企业为何要“逃离”中国?深层次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中国商务部副部长钟山在公开场合表示:“现在越南的制造业平均工资约为每月1000元(人民币),印度大概是600元,而中国东部沿海大概在2500元至3000元,中国的劳动力成本,已经大大地高于周边的国家。”法国南特人民银行日前也发布报告预测,中国的劳动力成本将在未来几年内赶超美欧与日本。长期拥有“世界工厂”头衔的中国,在人口红利消失后已无法再继续依靠廉价劳动力成本吸引投资。正在进入“后劳动力时代”的中国代工企业,前路堪忧。
楼仲平:制造业好比放牧,哪里水草丰沛就到哪里。第一波从欧美到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第二波到中国大陆、印尼、马来西亚;第三波可能到缅甸、越南、柬埔寨,经历着这样的一个过程。
陆豪:我们过去的制造型产业基本上是粗放型的,严重的产能大过需求,调整是很正常的。刚才冯先生说7月份的出口单月下滑这么厉害,我们觉得不正常。其实我们是高估了我们的加工能力和创造能力,造就了现在这种完全靠加工速度来竞争的局面。应该说中国的加工企业的脆弱性是不正常,但是调整是正常的。中国的制造型产业的调整会造就一部分优势的企业,它借助于自己的ODM(原始设计制造商)和OBM(代工厂经营自有品牌)的发展,提高技术。未来唯一隐性化,我最担心的,就是中国的就业率和生产能力不匹配。
美国波士顿咨询集团最新研究报告指出,未来五年将有15%的美国企业从中国回流到美国本土,而最有可能回流美国的制造业行业包括运输工具、电子设备和器械、家具、塑料和橡胶制品、机械、金属制品和电脑。
这些类别的商品占美国从中国进口商品的将近70%,占美国消费者年均消费约2万亿美元。另一方面,美国投资银行专家雷弗斯耐德预计,未来一段时间,会有更多美国企业或中国企业可能会把工厂从中国搬到其他成本更低的地区,比如东南亚。着名投资人汪潮涌在微博上指出,硅谷企业家对制造业回归的看法是:中国劳动力成本已没有太多优势,产业工人成本上涨快,工程师和白领工资福利已涨到美国6成左右,且人均效率不如美国;北上广办公室租金已接近美国,物业物流差旅停车等费用高涨;行政审批环节增加效率低下,贪腐普遍,商业环境恶化。东盟、印度经营环境也不理想。
叶檀:那我想听听诸位的观点,中国的制造业现在最大的问题到底在哪里?
楼仲平:中国制造到今天已经到这个阶段了,必须要提升了,必须要转型了,必须要创新了。但客观上讲,中国企业成本特别高,劳动力成本每年以20%~30%的幅度高速增长;高税收、隐形开支,使中小企业处境堪虞。
冯郑州:我跟企业打交道很多年,他们抱怨最多的问题是差钱。今天做老板,明天睡地板;经商经商,经常受伤;老板老板,脸老是板;总经理总经理,总是被修理,为什么?没钱。没钱的原因很多,当然楼总说了一个很重要的东西,就是中国制造业的税太高。所得税到25%,在全世界,这个税费率都很高的。我认为这就是现在中国制造业资金链上的最大问题。
陆豪:不管是劳动密集型还是技术密集型,我认为中国制造业的“四无企业”一定是没有前途的。无自己的技术核心;无市场通路品牌;无自己加工产业;无独特含义的生产元素。所谓的独特含义,是指无别人无法超越的生产能力。
叶檀:今天我们探讨的话题有悲观的,有乐观的。制造业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不仅指基础制造业产能严重过剩,更是指制造业无退出通路。与股市一样,制造业缺乏正常的退市机制,因而也缺乏新生机制。怎么办?为今之计,趁着制造业在生死线上挣扎,把市场的还给市场,让市场去并购、重组,同时改变税收模式,以免各地争夺税源,让大企业的发展施惠于更多的地区。再不改革,过几年制造业可能会被扫荡掉一半的产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