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资讯 > 政策 > 中国需要主动进行开放战略的调整

中国需要主动进行开放战略的调整

http://china.BagsNet.com   2007-11-26  来源:互联网

  ●不少人认为低端产品就是我们的传统产业和传统产品,实际上这是一个很大的误区。
  ●贸易顺差并不是一个国家竞争力的表现,更不是一个国家在贸易中获得的真实利益的表现。
  ●我们决不能继续再以低价格、低层次竞争来开拓国际市场了。
  ●涉及我国汇率、贸易等任何重大政策的调整,都只能建立在维护中国自身发展和自身利益的基础上,而不能屈从外部压力。
  十七大报告指出,要拓展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在全球经济失衡的情况下,中国经济实力总体上还比较小,尚没有力量改变世界经济格局,应该从自身平衡出发,主动进行开放战略的调整。对改革开放以来的外贸、外资、外汇、外交等对外经济政策进行系统性调整,以适应世界经济变化的挑战,这是中国最为现实的选择。
  一、从八个方面推动我国对外贸易战略调整和转型
  第一,要推动我国实现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的转型
  这是战略目标的转变。我国现在是第三大贸易国,进出口贸易总额比1978年增长了68倍,年均增长16.8%。专家预测,在未来三年内,中国有可能超过德国和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贸易国。我国虽然贸易总量迅速上升,但是国际竞争力还比较低,应该改变这种规模扩张、数量扩张和外延扩张的道路,改变对外贸易的核心竞争力、综合竞争力和国际竞争力低下的被动格局。中国对外贸易已经走过的路程,一些代价是中国改革开放和鉴于中国国情必须要付的成本,但是现在到了转型时期。对于已经获得的国际市场份额,决不能轻易放弃或收缩,一旦由于我们的政策举措不当失去,再想重新获得是不可能的。我们要把力量下在实现我国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的转型上,通过贸易结构、贸易方式和贸易政策的调整,促进我国对外贸易完成从小到大、再从大到强的转变历程。
  第二,推动我国实现从粗放型贸易增长模式向集约型贸易增长模式转型
  这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是对外贸易战略最重要的调整。国际上发达国家一般采取本国主导的贸易发展模式,主要由本国企业以贸易方式获取定单和进口原料,主要集中于深加工、高附加值产品的加工,产业链条长,知识产权和研发营销等高端掌握在自己手中。我国制造业规模居世界第四位,但国内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的企业仅占万分之三左右,对外技术依存度高达50%,自有品牌产品出口不到10%。因此,贸易增长模式转变的前提,是整个国家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是整个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是我国已经取得的经济能力和人才储备。从粗放型经济转向集约型经济,从粗放型贸易增长模式转向集约型贸易增长模式,决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种现实的选择,是我国经济经过一段高速发展时期后,在对我们付出的成本和代价进行反思后,所做出的新的战略选择。
  第三,推动我国实现从以低端工业制成品出口为主体向以中高端工业制成品为主体转型
  应逐步完成我国出口产品的二次转型。中国在改革开放进程中,贸易出口第一次转型完成了从农产品、原材料和初级产品向工业制成品的转型。第二次转型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尽快实现从低端工业制成品为主向中高端工业制成品为主的贸易结构转变。
  不少人认为低端产品就是我们的传统产业和传统产品,实际上这是一个很大的误区。从低端工业制成品为主向中高端工业制成品为主转型,不是放弃我们好不容易培育和发展起来的、有竞争优势和比较优势的传统产业,如服装、鞋帽、箱包、玩具、家具等产业,而是提升这些产业创造产品的能力,提升这些产业的研发设计能力,提升这些产业开拓国际市场通道的能力和现代市场营销能力,提升这些产业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能力,从而创造我国产业的软实力、软资源和国际竞争力,创造同一产业或产品的的技术含量、附加值和售价,创造更多的无形资产。
  第四,推动我国实现从以出口导向为主的贸易政策向贸易平衡政策转型
  中国的改革进程中,一直是以出口导向为政策基调,花了很大力气千方百计促进出口,这在当时是正确的,也是必要的。但是,这种政策导向已经使不少人形成思维定式,把出口作为成绩,把贸易顺差作为成绩。中国贸易顺差过大,与这种政策导向有直接关系。
  应该对贸易顺差进行客观分析,贸易顺差并不是一个国家竞争力的表现,更不是一个国家在贸易中获得的真实利益的表现。中国的顺差是国际分工、产业转移和要素重组的结果,是其它国家企业生产制造基地向中国转移、生产制造环节向中国转移的结果。我国多年形成的政策导向应适时进行调整,需要调整和转变我国“流出财富,留下顺差”的贸易政策体系,应致力于贸易平衡。在调整中,务必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应该通过扩大进口而不是压缩出口来解决贸易不平衡问题,二是把外汇利用起来,减少国际社会对人民币升值的压力。
  第五,推动我国实现从低价格、低层次竞争向互利共赢战略转型
  我国一些企业在国际市场竞争中,是以低价“倾销”、低层次竞争为主要手段的。
  根据美国摩根士丹利的研究,过去十年中国出口的质优价廉产品,仅2004年就使美国消费者节省了将近1000亿美元,美国公司从中国制造的产品中获得的利润近600亿美元,占标准普尔公司全年利润的10%以上。但是我们并没有遭到表扬和礼遇,迎面而来的是反倾销等贸易摩擦。我们决不能继续再以低价格、低层次竞争来开拓国际市场了。实施互利共赢战略,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战略,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国发展对外经贸合作关系的核心和精髓,也是中国提高可持续贸易能力的必然选择。
  第六,推动我国实现从以货物贸易为主向注重提高服务贸易比重转型
  20世纪70年代后期,世界服务贸易增长速度超过货物贸易增长速度,服务业终将成为主导产业,它带来世界各国产业结构的变化。
  服务品是进入流通的无形商品,消耗所在国资源少、对环境破坏少、市场风险少、产品附加值高。要改变我国贸易量大、利润小、价值少的状况,应加大服务贸易的比重。在世界服务贸易中,发达国家所占比重高达75.8%,而中国服务贸易是连年逆差,2004年逆差为97亿美元,2005年为94亿美元。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在世贸组织分类的160多个服务贸易部门中,按照承诺已经开放了100多个,占62.5%,接近发达国家水平。提高我国服务贸易的比重,有了更好的条件和基础,这应成为我国贸易转型的战略选择。
  第七,推动我国从单向“引进来”向“走出去”与“引进来”并重的战略转型
  我国改革开放初期主要以“引进来”为主,在我国经济规模不断扩大、对外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联系日益密切的新形势下,进一步拓展我国经济发展的市场空间,不能只靠把投资者“引进来”,变成我国的贸易额再出口到国际市场的常规做法,应该把实施“走出去”战略的重点放在贸易转移上。通过投资带动贸易发展,缓解与所在国的产业冲突与就业冲突;转移国内有优势或过剩的生产能力,开发新的市场,真正实现市场的多元化,减少国际市场风险;转移贸易顺差,促进出口商品原产地的多元化,减轻我国承担全球经济失衡的压力。
  实施“走出去”战略中的贸易转移,是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重大举措,是逐步形成我国自己的跨国公司的重要途径。必须解决我们的企业在国际市场互相拆台和恶性竞争问题,不解决这个问题,我们的产品即使质量档次提高了,价格也上不去。必须解决企业谋求自身利益与履行社会责任的问题,促进当地经济发展,为其税收、就业、合理利用资源等带来好处,遵守东道国的法律法规,尊重当地风俗习惯,与当地人民和睦相处。必须要低调行事,对一些对外合作敏感项目多做少说,甚至只做不说防止被蓄意炒作,功亏一篑。
  第八,推动我国从单一对外贸易政策向综合型、协调型对外贸易政策转型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过渡期年内基本结束,中国市场已经与世界市场全面接轨,国内规则已经与适应全球贸易和投资的国际规则全面接轨,对外开放从政府主导的、过渡式的、局部的、渐进的进程转向面向全球的全面开放。应加强各个相关部门对外经济政策的协调性,形成整体化的国家对外贸易战略。
  目前我们在外资、外贸、外汇和外交等方面的进行的研究、采取的政策和策略等都是分割的,部门色彩比较重。出台的政策要么互相矛盾,政策作用互相抵消,要么不管政策出台后的连锁反映和迭加效应,不顾出台政策的时机和节奏,密集地、狂风暴雨般地砸下来,结果使好的政策走向反面,最后再不得不重新设计或调整。进行对外开放战略包括对外贸易的调整,首先要真正研究清楚一些重大的关键性问题,建立一个各个部门相互协调的新的对外开放政策体系,形成新的国家对外开放包括对外贸易的新战略。
  二、对几个有争议问题的看法
  当前对我国的对外贸易有很多不同看法,需要进一步理清思路,做出正确的分析和判断,这是我们调整贸易战略和政策的基础。
  第一,如何看待加工贸易
  加工贸易是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发展中国家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一种很有效的方式,从国际产业分工趋势和我国发展水平来看,加工贸易还会在一个长周期存在。对加工贸易的认识,必须放在国际产业分工趋势和中国基本国情的背景下来考量。应该看到,加工贸易本身是一种国际普遍采用的贸易方式,随着国际产业转移和要素重组,更多的加工制造环节还将继续分离、分包和分散。加工贸易的实质,是在全球进行资源优化配置而产生的新的生产组织和流通组织方式,每个加工贸易的企业,都是全球供应链中的一部分或一个环节。因此,我国加工贸易的发展,是顺应这种形势抓住机遇取得的成就而非问题。但关键问题是,在我国加工贸易中,通过外商投资和国际产业转移建立的生产基地和生产环节,多数还属于中低技术、中低端产品和劳动力密集型的产业,过多地消耗我国的土地资源、水资源和矿产资源,过低地支付劳动力成本、土地成本和资源环境成本,在整个贸易链条中,我国在价值链中获得的利益比较少,这是需要研究和着力解决的问题。因此,必须对加工贸易政策进行适度调整,促进加工贸易加快转型升级。
  第二,如何看待贸易顺差
  一国究竟应当保持多大的贸易顺差,无论经济理论还是各国实践都没有定论。由于国际分工细化和产业转移加速,贸易顺差和逆差的内涵已发生深刻变化。跨国公司产业内分工和内部贸易扩大,大量利润流回母国,而大量顺差记在投资东道国的账上。单纯以现行原产地规则确定的贸易顺差或逆差,已经不能全面反映一国真实的贸易利益和贸易平衡状况。应澄清全球化趋势下贸易顺差的真正内涵,涉及我国汇率、贸易等任何重大政策的调整,都只能建立在维护中国自身发展和自身利益的基础上,而不能屈从外部压力。
  与此同时,对我国贸易不平衡问题也必须高度重视,调整总体上“重出轻进、奖出限进”的政策取向,从根本上缓解贸易不平衡的矛盾。一是加快完善“有促有限”的出口调节政策。对技术含量太低、国际市场份额过高、价格明显不合理的出口商品,对部分重要原材料、关键零部件的进口关税和出口退税率,应及时下调;对资源消耗多、污染严重的产品,应考虑加征出口关税、资源税和环境税。二是适当扩大进口规模。三是适当控制外资通过我国转移出口。四是推动建立更加合理的原产地规则和统计制度。
  第三,如何看待出口导向型贸易发展模式
  很多国家在本国经济发展的道路上,都曾采取过出口导向型外贸发展模式。中国在改革开放初期,产业发展水平、生产技术水平和资本的拥有量与发达国家及新兴工业化国家的差距非常明显。我国在研发环节、技术环节和营销环节都不具有优势,当时唯一的比较优势是劳动力丰富而廉价。为了充分利用劳动力优势,中国确定以出口为导向的外贸发展模式,从而吸引了大量以出口为目的,以加工贸易为主要方式的外商投资企业。千方百计扩大出口,构建外贸发展的政策支持体系,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主要贸易政策取向。出口导向型贸易发展模式,是中国从实际出发采取的正确战略。
  在新形势下,出口导向型贸易模式正日益显示出自身的局限性。一是跨国公司已经调整基本竞争战略。把原材料和目标市场两头在外的战略,调整为主要面向中国13亿人口的即期需求、潜在需求和被供给创造的崭新需求上。二是我国扩大内需长期战略方针的作用。将推动国内产业升级、市场升级和消费升级,国内需求会部分替代国际市场需求。三是中国对外国中间产品和原材料的依赖程度加深的约束。中国对外贸易的物流量占世界总量的40%,而价值量仅占7%,出口导向型必然使这种约束加深。四是进入中国的外资企业独资化趋势使其溢出效应递减。新注册企业独资化比重高达70%以上,在出口的整个价值链条上,也要求转变我们的贸易发展模式。五是周边国家的竞争。中国周边国家仿效中国采取出口导向型外贸发展模式,其更低廉的劳动力和更优惠的引资政策,对中国的静态比较优势构成威胁。这些都要求我国出口导向型贸易发展模式适时调整。
  第四,如何看待国际贸易摩擦
  根据WTO统计,1995年至2005年底,WTO成员共发起2840起反倾销调查,其中针对中国的有469起,占16.5%,其中仅2005年,全球针对中国的反倾销案件就达57起,占当年案件数的29.8%。我国已连续11年成为遭受反倾销最多的国家。
  我认为,目前的国际贸易摩擦,固然有许多对中国不公平、不合理的地方,但是我国应采取更加积极的战略,以更加主动的姿态对待这一问题,变被动为主动。根据国际经验,一个国家和地区在经济快速增长和出口迅速增加的过程中,往往是贸易摩擦的高发期,这也是正常的贸易现象,我们应以平常心看待。今后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贸易规模扩大,可能会更甚之。一方面,我们应积极应对贸易摩擦,该吵架还吵架,该斗争还坚决斗争,决不让步;另一方面,要把力量放在解决自身问题、提高自身国际竞争力上。
  第五,如何看待我国的外贸依存度
  “外贸依存度”一词源于日语,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表述常用“外贸与国内生产总值比率”,有时直接用“外贸依存度”。实际上,这里的外贸依存度是一个国家外贸总额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外贸总额是销售收入的概念,而国内生产总值是增加值的概念,两者的性质完全不同。把两者放在一起,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外贸对国内生产总值的影响程度,反映了一国经济对外开放程度,而不能直接把外贸额当作国内生产总值的一部分。
  按照这个计算方法,中国外贸依存度从1978年的10%上升到2004年以后的70%以上,很多人并没有搞懂“外贸依存度"真正含义,单纯用60%、70%作为衡量中国经济风险的程度,这是很片面的。总体看,中国外贸依存度提高,是与世界经济贸易发展的基本趋势大体上吻合的。而且,我国外贸依存度还存在明显的高估,我国加工贸易占55%,存在严重的重复计算,如果扣除加工贸易,这个数字还不到32%,低于40%的世界平均水平。如果按世界银行购买力平价的算法,这个数字会更低。
  中国外贸依存度提升表明,中国经济告别了封闭型模式,走上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道路,是20多年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的表现,是中国抓住三次国际产业转移的重大机遇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的结果。但也反映出重要资源、能源对我国经济约束增加,一些重要产品和产业出口依存度过高和国内需求对GDP的贡献率偏低等问题。中国积极参与全球化,意味着未来外贸依存度还有升高的可能。对此,有必要澄清一些认识误区,也有必要调整国内需求与国际需求的权重,把立足点放在扩大国内需求上。


  Google提供的广告

  相关文章
 • 鸿星尔克抛出品牌智胜战略新思维 2007-11-09 09:33:43
 • 汉口北国际商品交易中心项目全面启动 深圳企业加盟战略... 2007-09-07 09:57:50
 • 湖南常德市制定纺织“双百”发展战略 2007-09-03 11:41:29
 • 杭州市政府提出“丝绸之府”产业战略思路 2007-08-17 11:07:34
 • 什么是真正的战略营销? 2007-08-08 11:13:44
 • 纺织企业战略转型成关键 2007-07-06 11:37:09
 • 走好品牌战略规划的八步棋 2007-06-20 09:29:57
 • 战略营销的秘决是什么? 2007-06-16 11:18:42
 • 江苏宝隆纺织 用名牌战略开创企业新局面 2007-06-16 09:49:04
 • 阿迪达斯的奥运战略有点悬 2007-05-26 11:54:00

  我也说两句 已有评论 查看

匿名发表




关于我们 | 会员服务| 广告服务 | 招纳贤才 |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欢迎投稿 | 站点地图 | 帮助中心
中国箱包网(BagsNet中国)   ©2003-2007   免责声明   粤ICP 05015913
客户服务热线:0755-82267193  82267393  82266655  传真:0755-82267393       邮箱:china#bagsnet.com
全球BagsNet :中国站 | 国际站 | 台湾区站 | 英国站 | 美国站 | 意大利站 | 德国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