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又一年,转念之间,转身之际,时间的流逝总在不经意间,蓦然回首,中国缝纫机业又走过了十年成长路
风雨兼程,十年坎坷路。从萌芽初创,到不断成长,从默默无闻,到享誉全球,中国缝制机械行业这十年的发展历程,每一步都值得细细回味。一个个焦点话题,一次次突发事件,都凝聚了一代缝制机械人和一批缝制机械企业在市场化进程中痛苦的裂变、新生、发展与壮大。因此,“9·26”,对中国缝制机械行业来说,已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时间概念,而是已经成为一个品牌,一段历史的总结,一个新起点的开始。
自1996年首届中国国际缝制设备展览会(CISMA)成功举办以来,CISMA已走过整整十年(2006年停办)。十年岁月,风起云涌。CISMA的快速发展,是中国缝制机械行业渐变的一个缩影。过去十年,中国服装业、中国缝制机械行业以及诸多的设备经销商们,共同见证了它的成长与发展。从CISMA2007开始,展览会调整为两年一届,新的十年又将开始,息息相关的中国服装业与缝制机械行业又将如何发展?值此CISMA2007召开之际,我们精选了十个关键词以总结中国缝制机械行业过往十年的成长路。
关键词一:产业转移 1997年,高林股份有限公司在深圳投资建立高林机电实业有限公司;2000年,重机(上海)工业有限公司成立,迄今为止,重机株氏会社在中国共有6个生产基地;2001年,主要为“天马”和“飞马”提供高质量配套零件的福马(天津)缝纫机械有限公司成立;2004年5月,上海百福中捷机械工业有限公司正式注册登记;2005年7月,上工(欧洲)控股有限公司正式受让FAG公司所持有的德国杜克普·阿德勒公司94.98%的股份,翌年,DA制造正式投入生产;2006年,格柏(上海)工业数控设备有限公司与上海机床厂有限公司正式“牵手”,开始自动裁床的本土化生产;2007年年初,德国百福公司以195万欧元收回中捷股份持有的上海百福中捷公司全部40%的股份后,其全资子公司百福工业机械(太仓)有限公司于4月隆重开业……过去十年,世界缝制机械产业的转移大潮一浪高过一浪。低廉的劳动成本、优惠的税收政策、较高的员工素质、完整成熟的零部件配套体系以及庞大的消费市场,是吸引这些行业巨头转向中国生产的重要原因。
滚滚而至的产业大潮,为中国缝制机械行业注入新鲜血液。在彼此合作与竞争中,中国企业开始更新观念,学习新的加工技术、新的检测方法、新的管理方式以及新的营销手段,这有力地促进了中国缝制机械行业的发展。然而,不可否认的是,随着三资企业生产规模的扩大,产量的大幅提升以及竞争力的进一步增强,国内企业也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但我们民族的工业并没有在“与狼共舞”的环境中败下阵来,而是更加清醒,更加强大。
中国服装企业也开始认识到中国缝纫机的价值,但不少服装企业对缝制设备的认识还停留在以前,还没有意识到某些国产设备的质量已经达到国际品牌的水平,甚至在某些方面已经超过一些国外品牌。因此,中国服装企业要加强认识,缝纫机企业也要针对目前这种状况,采取相应的营销策略。
关键词二:技术创新 2006年上半年,中国缝制机械协会对“十五期间”30个科技项目进行验收。其中,以兴大豪、威士为代表的13个项目被授予“技术创新奖”。13个项目中,不少企业开始采用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来解决产品开发中的工艺技术难题。成功实现产业转移后,三资企业在技术创新上也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活力。过去十年,重机、杜克普、兄弟、飞马等企业充分发挥其在自动化、特种设备方面的优势,基本占据了高端市场。力克、格柏、艾斯特、川上、岛精机、高鸟、欧西玛等前道设备的企业也纷纷推陈出新,制造了一大批适合中国市场的自动化设备。在前不久刚刚结束的“力克2007年环球会议”上,力克一举推出了多项革新设备、软件解决方案,如新一代Vector 自动裁剪系统,Modaris 3D Fit 三维试衣系统,Easy Grading快速放码系统,以及Kaledo 3D Trend等。欧西玛公司也于今年上半年成功研制出了全新款F4重型布料全自动拉布机和F8 PVC(粘性布料)全自动拉布机。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企业永葆生机的源泉。过去十年,中国缝制机械行业已开始脱离“跟随式”发展模式,朝自主创新方向发展。工业缝纫机已经从纯粹的机械领域跃入集声、光、电、磁、气于一体的高新技术行列。以北方天鸟、珠光、盛名等为代表的电脑绣花机企业已基本攻克各种特种绣的技术难题。CAD、CAM等相关高端设备的市场普及率也在逐步提高。然而,不容忽视的是,目前国内企业对技术创新的源头——更新速度日新月异的面料、缝纫线的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技术创新能力有待加强。
在这个创新过程中,服装企业作为技术的应用者,可能更清楚需要什么样的技术以及新技术的应用情况,因此,两个产业要加强及时沟通,以获得技术的升级和创新。
关键词三:机电一体化 如果要问过去十年产品的主旋律是什么,“机电一体化”无疑是首选。2006年“十五科技项目”评选活动中,30个验收项目,就有18个产品应用了电脑控制技术。机电一体化设备能提高制作工艺和效率,它具有自动停针位、自动加固缝、慢速启动、花样缩放、花样旋转、另设起缝原点等功能,可以根据缝制过程中条件的变化,在检测和反馈后自动进行设定缝制工作,比如激光定位、自动缝边、厚薄缝料缝线张力自动调整、自动变速、自动剪线、自动补针等。
过去十年,特别是最近五年,关于“机电一体化”的竞争日益白热化。标准、飞跃、方正、中捷等公司,纷纷进一步增加研发人员,加大投入资金,组织开发和生产配套的电脑控制系统;上海鲍麦克斯、浙江卧龙、宁波韵升、芜湖精工、深圳高科润等企业组成的专业开发和生产电脑控制系统的队伍越来越庞大;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清华大学、西安理工大学,包括国际上著名的芯片制造商,如美国微芯公司、日本瑞萨公司等高等学府、专业研究所也纷纷加入电脑控制系统的开发和研制的行列;在电脑刺绣机电控领域积累了雄厚资金、丰富经验及良好的行业资源的兴大豪也开始涉足平缝机电控领域……机电一体化产品必将成为服装生产的主力军。中国缝制机械行业有关专家预测,2007年中国市场上的国产电控产品有望达到50万台,机电一体化产品的比率将上升至20%。值得各厂家注意的是,目前服装行业设备维修技术人员仍以机械型人才为主,对电控系统了解甚少。技术人员的知识断层,有可能会影响到机电一体化的进程。
关键词四:特种设备 特种设备是指满足各种特殊用途、特殊材料、特殊缝制工艺需要的专用设备,如锁眼机、钉扣机、套结机、花样机、开袋机、封包机、暗缝机、自动裁床、拉布机等设备。在中小型服装企业中,最为常见的特种机类型为锁眼机、套结机和钉扣机。日本重机、日本兄弟、德国杜克普、美国AMF利斯公司是这一领域的杰出代表。由于特种机的市场容量比较小,制造工艺相对复杂,国内很多大型生产企业不愿投入过多的资金和精力研究开发特种设备,大多数采取与中小型企业定牌的形式生产。然而,中小型企业大多缺乏完全自主的知识产权和严格的质量控制体系,即使过去十年一直在努力摸索,但与国际领先企业相比,中国特种设备在性能、质量稳定性等方面仍有一定差距,尤其在特种设备的机电一体化方面、CAM等大型专用设备的研发制造方面,尚处于起步阶段。
不过,凭借着较为稳定的质量和性价比优势,常缝、大富基、亨泰、标准、志诚等公司的特种设备市场占有率逐步在提高,并逐渐被国内服装企业的所接受。
前几年,特种设备中、高端市场基本被德、美、日品牌占据,但价格较为昂贵,售后服务不及时。服装企业生产成本的上升、出口退税下调等因素,为国内特种设备提供了发展空间。2006年,曾被忽视的国内特种设备领域“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产品蜂拥而出,但价格战似有弥漫之势。保持清醒的头脑,找准定位,练好内功是特种设备生产企业的当务之急。
关键词五:质量 2006年6月,在一次针对“用户购买设备时考虑的因素”调查时发现(要求读者将质量性能、价格、售后服务、品牌和产地五大因素进行排序),48%的用户将上述因素排序为质量性能、售后服务、品牌、价格、产地,22%的用户排序为质量性能、价格、售后服务、品牌、产地,12%的用户排序为质量性能、品牌、售后服务、价格、产地,10%的用户排序为价格、质量性能、品牌、售后服务、产地,8%的用户排序为品牌、质量性能、价格、售后服务、产地。结果显示,质量成为用户采购首要考虑因素。
过去十年,中国缝制机械呈直线上升趋势。从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国内缝制机械企业就开始配置坯件加工工艺中的铸造工艺、锻造工艺、粉末冶金工艺、吹塑成型工艺等。具体表现在:先进的铸造生产线已经在很多企业投入使用;机壳表面喷涂处理采用了现代化的喷涂技术和可控烘道;部分企业的机壳加工已经采用柔性加工生产线和加工中心进行生产;数控机床、无心磨床等得到普遍使用;精密齿轮加工机床已经广泛使用;可控气氛热处理技术和设备被多家企业采用……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的广泛应用,为国产缝制机械的质量提供了有力的保障。目前,国产普通机种质量水平基本达到国际水平。
质量是产品的生命,产品只有过硬的质量,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永远处于不败之地。记者多次采访调查发现,部分经销商和用户反映少数国外品牌质量有下降趋势,体现在耐用性下降、故障率提高等方面。产品质量直接决定品牌的存亡。只有脚踏实地,将质量管理落实到每一个细节,造出精品,才能获得用户的真正认可。
因此,中国服装企业在选择缝纫机的时候,要以真正的质量指标为准,而不能只看是国产牌还是洋牌,保证生产出好服装的质量,才是最重要的标准。
关键词六:贴牌 大批量购买缝制机械的服装企业出于技术人员能力、售后服务等方面考虑,往往要求供应商具备成套设备输出的能力。也因此,贴牌应运而生。贴牌也称OEM,是指生产者不直接生产产品,而是利用自己掌握的“关键的核心技术”,负责设计和开发、控制销售“渠道”,具体的加工任务交给别的企业去做的方式。在缝制机械行业,“代工生产”随处可见,德国百福、美国胜家等公司都有在国内贴牌。在圆头锁眼、平头锁眼、套结、钉扣、筒式绷缝等特种设备领域,贴牌的概率比较高。贴牌对行业的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首先,它可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为客户提供更多质优价廉的机器;此外,它可以集中优势生产要素,充分整合资源,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企业新品介入市场的速度。
贴牌也存在一定风险,如果委托方质量控制不到位,便会出现退货或售后服务问题,不仅不能给企业创造效益,还影响到企业的品牌形象,得不偿失。目前,国外企业贴牌的水平比较高,一般会对合作伙伴进行严格的审核考察,其贴牌的产品与自身产品在生产性质和设备颜色等方面比较统一。而国内企业往往过多地依赖贴牌而忽略了这些方面。
服装企业在挑选设备时,应尽量选择优质品牌。辨别是否为贴牌的方法有:实地考察卖家生产线;多方面搜集信息;查清设备产地等。
关键词七:直销与分销 近年来,生产商与经销商关于直销与分销的“口水战”从未停止过。在供大于求的市场环境中,谁取得了渠道控制权,谁就将在合作中占据主导地位和优势。2006年,这一渠道抢夺战达到白热化。中捷率先拿下“中国服装品牌年度大奖”独家赞助权,宝石随后获得“06/07秋冬中国服装流行趋势”的独家赞助权,雨后春笋般涌现的销售服务中心……一时间,中国缝制机械行业的市场终端公关营销战号角连天、硝烟弥漫。
事实上,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里,厂商都不可能离开代理商,代理模式仍是缝制机械营销的主流。代理商的优势是在传统模式下长期积累起来的,对区域市场的熟悉和在当地良好的人际关系,尤其是对当地市场的敏感度是厂商无法替代的。
在CAD/CAM行业,大多采用直销和代理商分销并存的营销方式。艾斯特奔马公司认为,直销能清楚地了解客户需求和意愿,并迅速地给客户提出解决方案,销售成功几率高,并能在今后的营销和售后服务的过程中进行有效的应对措施和管理。其缺点是,不能快速有效地得到客户信息和资源,这是直销最大的瓶颈。而好的代理商分销可以将产品,技术,公司知名度无限扩大,能够及时有效地掌握信息和捕捉商业机会。但在没有找到符合公司要求的代理商和合作伙伴时,艾斯特奔马公司仍以直销为主。
一场商业大战,几多精彩绝伦。无论是常打常新的价格战、迷人眼球的新品战,还是出奇制胜的营销战,竞争激烈的缝制机械行业从来就不曾平静过,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企业抢夺终端市场的激烈竞争对广大用户而言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只是,别等曲终人散,最后却以“冷清”两字来形容这阵喧嚣。
关键词八:服务 在现代企业标准化程度增强、差异逐渐消失、附加价值较小的情况下,企业惟有通过加入服务要素寻求更大差异化,并增加自身的产品附加值,服务业务在很多企业中创造的价值日益增加。
企业纷纷推出的“保姆式服务”、“119快捷服务”、“整厂规划”、“技术培训”等等服务花样,令人眼花缭乱。然而,在一次售后服务评价中,我们却发现106位接受调查的服装用户,只有15%的用户表示满意,原因是维修后很少出问题;有50%的服装用户表示基本满意,25%的服装用户评价一般,原因是上门服务的人员经常拖时间,从而超过保修期再收费;10%的用户没有作答。
此外,106位服装用户中仍有将近100位用户要求参加培训,其中有85%的机修工回答参加培训的原因是特种机维修技术欠缺,15%的机修工是希望通过多掌握几种机型的维修来提高自身待遇。这一调查结果对照生产企业或经销企业销售时的承诺,不免令人深思:所谓优质的售后服务究竟应该体现在哪?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服务对于企业来说,成了突出重围的重要途径;而就顾客而言,服务则成了衡量一个企业是否值得追随的重要标准。有研究表明,在一个行业当中,公司的产品优势在硬件方面占5%,且容易被“抄”和“超”,其他的优势在软件,而在所有软件中,服务是产生差异的主要手段。服务的质量是整体产品的重要特性和不可分割的部分,也是决定购买和重复购买的主要原因。在调查中,深入培训、改装及时的零件供应、切合实际的整厂规划、定期发放维修资料和保养知识以及获得免费清洗等服务受到用户的推崇。
事实证明,只有让客户满意的公司,才能在服务经济社会里取得长远发展。
同时,也要注意的是,服装企业提出个性化服务,一定要具体明了,缝纫机企业也要从细节做起,真正的在合作中,体现服务价值。
关键词九:价格 价格,一直是中国缝制机械行业较为敏感的话题。生产资料销售过程中,由于项目周期长,关系营销比较明显,销售过程相对不透明。维修技术人员吃回扣,已成为行业的“潜规则”。有机修工在“维修工同盟”QQ群中透露,一般服装企业每购买一台国产电子钉扣机,维修技术人员便可拿到300元左右的回扣。“羊毛出在羊身上”。销售成本增加,必然导致企业会将这部分增加的成本加在购买方的身上或者降低产品质量的方法来保证自己的利润。结果显而易见,用户成本增加,情况严重还可导致问题工程的出现。
此外,用户一味杀价,过分要求无偿服务,以及生产企业的直销行为、经销商的窜货行为,都能导致价格的混乱。尊重区域代理制存在的合理性是目前规范我国缝制机械市场的重要环节。
应对价格不透明的情况,服装企业在购买生产设备时,首先应先规范采购程序、健全采购机构、强化监督机制,消除灰色营销。其次,可向生产商或全国总代理进行咨询,了解想要购买产品的厂家给出的市场参考价,并对目前国内市场上有信誉、口碑好的品牌或代理商进行了解,作为参考依据。此外,可请了解缝制机械市场的朋友做指导介绍,借助他人的稳定合作关系可以避免上当受骗。
关键词十:展览会 一展成名,是许多缝制机械企业的真实写照。近年来,各地展会经济非常活跃,展会为各厂家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许多企业通过展会尝到了甜头。也因此,参展一度成为“低成本接触合作客户”的最佳营销方式。缝制机械作为工业消费品,营销方式具有特殊性。通过展览会,企业可“手把手地教客户试用产品”,能在相对集中的空间和时间通过展示新产品的性能和技术进行有效传播,从而尽可能地挖掘潜在客户。在促销产品、提高知名度的同时,企业还可通过展会倾听消费者的呼声、意见及建议,对企业进行产品研发、提高服务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也是缝制机械生产企业参展比例及在展览会上的投入往往高于其它行业的原因所在。
企业的追捧直接引发展会经济过热,也就必然会导致良莠不齐的展会的出现。展会组织者只关心招商工作,后续的服务跟不上,使得整个展会人气不足、冷冷清清。不但毁了组织者自身的品牌形象,也使参展企业患上了展会‘疲劳症’,更不利于展会经济的长远发展。作为参展企业,往往是直接的受害者,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其结果却是徒劳而返。
CISMA是植根中国的世界缝制行业盛会,在海内外享有良好的声誉。其参展规模、专业观众人数、参展产品水平均居世界前列。2005年,中国缝制机械协会审时度势,及时作出展会周期为两年一届的调整,既缓解企业的压力,也有力地保障了展会的质量水平。将于9月26日至29日召开的CISMA2007面积将突破十万平方米,必将为中国服装企业带来生产装备上的“饕餮盛宴”。
在CISMA展会上,是两个行业难得的集体聚会,而服装企业往往成为座上宾,因此,服装企业不仅来选择自己需要的产品,还需要坐下来,和缝纫机企业一起交流合作发展的机会,缝纫机企业也要抓住机会,把自己更好的推销出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