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01年以来,无论是国际贸易争端、配合缓解外贸顺差、引导进出口平衡发展,还是人民币汇率和出口退税率变动、劳动力成本上升、品牌战略以及中国经济的每一个波动因素,都会在纺织产业身上打下深深的烙印。
纺织业作为中国最早对外开放扶持发展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之一,作为市场化程度最高、最早进入国际产业链条的产业之一,作为目前遭遇反倾销等贸易争端最大最多的产业,它的发展进程,成为是中国经济和各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
在经历了2005年纺织品贸易争端之后,中国纺织业的未来走向一度成为热点话题,对这个行业过去发展中忽视品牌建设、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市场无序竞争激烈、职工经济收入增长缓慢等缺陷的批评越来越多,特别是伴随着高额贸易顺差而来的国际贸易争端和人民币升值问题,更让整个行业在一年多的时间里阵痛不已。
中国纺织品进出口商会副会长曹新宇说,将中国纺织业从中国经济改革开放的历程中割裂开来看待,是不正确的。作为中国最早与国际市场接轨的产业之一,中国纺织业实际上是在中国社会对市场经济体制和国际贸易规则不断加深认识的情况下发展起来的,它自身的许多弊病其实是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急剧转变时的必然产物。从中吸取经验教训,而不是单纯的批评指责,才是纺织产业的价值所在。
他说:“发达国家同类产业100年走过的道路,我们十年、二十年就走过了,人家依靠市场解决的问题,我们需要政府、企业、行业协会以及社会力量在短时间内共同协调解决,如何处理这中间的各种利益冲突,值得我们反复研究思考。”
来自纺织产业的最重要的经验之一,是如何更好地协调国内产业发展与国际市场和国际贸易体系容纳能力。
2005年的中美、中欧配额争端就是例证。尽管此前政府部门和经济产业界都有不少人发出警告,但没有及早制定和采取硬性措施,许多企业在整体局面得不到控制的情况下,从自身利益出发,盲目扩大产能和出口量,最终引发危机,受到不小的损失。其后有关部门在制定“自我限制出口”措施时,仍然显得考虑不周,导致在两年不到的时间内多次较大幅度的调整有关规定,造成了市场波动和正当经营企业的损失。
来自纺织产业的另一条重要“教训”,是如何加强协调国内产业布局、减少市场无序竞争的能力。
长期以来,由于对GDP和税收增长、增加就业推动明显,许多地方对纺织产业发展持鼓励态度,不仅无产业宏观布局态势,而且忽视企业质量、企业经营人员素质和行业协会建设等“软问题”,部分地区、部分行业投资增幅过猛,从而直接导致了行业的过度竞争。
来自有关方面的统计显示,化纤行业近5年投资较为集中,特别是聚酯能力从2000年的490万吨增加到2005年的1800万吨,增长了近3倍,平均开工率仅为70%。纺织能力从2000年的3400万锭,增加到2005年的7500万锭。在每年两季的广交会上,大批中国生产和销售商产品种类重复、急于压价竞销已经成了普遍现象。
此外,为了降低成本,一些企业不惜采取一些不法手段,或偷工减料,或违反劳动保护法,或偷税漏税,对规范的企业形成了不正当竞争,严重扰乱了市场,容易引发国际贸易争端。
尽早加快产业品牌建设也是纺织产业发展的重要借鉴之一。我国虽是世界最大的纺织品服装出口国,但服装自有品牌出口不足10%。我国优良的加工质量得到世界公认,世界著名服装品牌绝大部分在国内加工,但我国尚无一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世界级服装品牌。在内销市场上,本土品牌影响力也不强。我国服装(含鞋帽)注册商标超过20万个,但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全国认知度的品牌不足百个,国内高档服装市场几乎被洋品牌主导。
纺织业翘楚、上市企业江苏舜天有关负责人曹小建说,中国纺织企业最开始认为是“技术不行”,买来先进设备后发现“设计不行”,于是有高薪聘请国外设计师;现在认识到,跨国巨头们是把精力集中在全球销售渠道和品牌形象建设上,“开始总觉得我有好产品不怕卖不出去,重生产轻销售;现在才发现,谁是买主谁说了算,人家做出了好牌子,苦力活全让中国企业干了。”
困扰中国纺织产业的另一个阴影,是忽视产业环境建设、单纯依靠低廉劳动成本运营。与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纺织业相比,我国纺织业劳动力成本较低。据中国财贸轻纺烟草工会对天津、上海、郑州、石家庄、邯郸等省市部分纺织企业职工收入调查,国有及改制纺织企业职工工资普遍较低,所调查地区90%以上纺织职工几年未涨工资,有的甚至十几年未涨过工资,部分生产一线职工工资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
事实上,由于一些地方政府主管部门的漠视,这一点已经成为中国许多劳动密集型行业的通病。造成的恶果非常明显:一是全行业技术水平升级换代明显受到压制,二是使得整个行业和中国形象在国际上遭遇巨大舆论压力,三是严重阻碍了产业工人生活水平和个人素养提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