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时候,我们以为最能“解决”问题的所谓“简便”,“落地”的方案,就事论事,哪里有问题,仅仅解决哪里,常常并不能真正的“解决”问题。
或者说,看似表面上缓解了,但从长期来看,并未有丝毫的改善;
甚至是“解决”了眼前的问题,却是以牺牲长远的战略为代价。
因此,当我们面对工作中、生活中难解的困惑时,最要做的恐怕不是马上行动,而是暂缓一下,先想清楚,先把问题厘清楚,先把方向把握准确。
否则,很有可能行动越多,行动越快,离我们想要到达的目的地越远。
人的本性是趋利避害的,从人性的角度来说,人们都会害怕困难,不想面对麻烦。
但很多时候,正是解决问题过程中的磨砺,对我们的能力,对我们的心志才是最具价值的,才能令我们成长。
市场竞争无疑是残酷的,优胜劣汰,来不得半点虚假。
除非你是资源垄断型的企业,或者你有什么“过硬”的关系。
倘若你的企业是被置放于残酷的市场竞争中接受考验,生活会教育你,什么叫现实。
这种拼杀的日子久了,再加上每天被事务性的工作缠身,我们难得有机会静下心来反思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安静的思考如何去从本源上解决。
面对问题,面对困难,人们越来越焦虑、急躁,总想快点解决,快点逃离。
体现在企业的日常运营中,便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这就有点像中国医院的滥用抗生素。
一个人感冒了,流鼻涕,发烧了,排了几个小时的长队,好不容易到了医生面前,满心期待的看着医生,期待医生来点灵丹妙药,赶快缓解身体的不适。
繁忙不已的医生只不过简单看你一眼,或者拿个听筒听听,便下笔给你开针,至于你是嗷嗷待哺的婴儿或是孱弱的老人他并不在意,全都“一视同仁”。
看病的病人也落的个心安与简便,有时一针打下去便立杆见影。
于是,病人们满意的回家了。
可问题是,如此急行针打下去,解决的是表象问题,还是本源的问题呢?
对于此类疾病,生活中我们需要注意什么?如何避免重蹈覆辙呢?
没有人去关注这个问题,病人不愿费这个心力,医生更是忙的无暇顾及。
下次再染类似的疾病,也是同样的治疗方法,唯一不同的只是加大药物的剂量而已。
至于长期使用抗生素对你我身体的损伤,那便只能听天由命,看运气了。
企业中不是也常这样吗?
比如两个部门之间协调不好,大家就恶补沟通技巧。
说话要怎么说,听话要怎么听,强训练以后,每个人都俨然成了沟通高手。
可问题是,技巧掌握了不少,为什么还是沟不通呢?还是存有不可调和的矛盾呢?
难道是沟通技巧要再掌握的更加炉火纯青吗?
这是“技巧”能解决的吗?
很多时候,两个部门之间沟通不好,协调不好,并不是双方的沟通技巧有什么问题,而是存有结构性的障碍。
倘若看不清这点,隔靴搔痒在外围挠挠痒,不过就是寻求个自我安慰罢了。
关于此,德鲁克有这样的论述,
“最好的组织结构也不一定保证一个组织可以取得成果和杰出绩效,而组织结构不合理,它的绩效肯定糟糕,它只会造成摩擦和挫折。
不合理的组织结构把注意力集中在不恰当的问题上,加剧不必要的争论,小题大作。
同时,它使弱点和缺陷加大,而不是使长处和优势加强。所以,恰当的组织结构是取得良好绩效的先决条件。“
正如德鲁克所言,凡事从“结构”入手才是通往真正解决问题的要道。
“组织结构不合理,它的绩效肯定糟糕,它只会造成摩擦和挫折”
一个人思考问题的思路,一家企业解决问题的方式,倘若存在结构性的错误,必然也是“只会造成摩擦和挫折”。
这也便是为什么我们常说,每个正在奋斗中的人们,要常停下来思考清楚:我要的是什么?
如果要什么都没想清楚,采取任何的行动,不过是在浪费时间和精力。
当然,很多时候,一个人“要什么”是在不断试错的过程中才越来越清晰,越来越坚定的。
犯错并不可怕,走弯路也没什么大不了,这都是成长必须付出的代价,但付出代价是为了寻求到正确的方向,寻求到解决问题的正道和命门,过程是为了战略服务的。
“恰当的组织结构是取得良好绩效的先决条件。”
解决问题,从恰当的结构入手,是取得成效的先决条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