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的电商时代到来了”。这是昨天温州市商务局和市电商协会还有媒体同时发出的呼声。
循着这个呼声,不难发现这源于新任温州市委书记陈一新日前赴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调研实体经济后表示的“要建立一支电商大军”。
这的确是一个鼓舞人心的信号,但温州电商的春天真的要来了吗?估计摩拳擦掌的也仅仅限于相关部门和电商协会。温州网民们更在意的是一个多月前的那条信息《下订单不发货 买特网网购须谨慎》,随后,曾经属于温州电商业标杆的买特网宣告破产清算。
种瓜不一定能得瓜,它还取决于气候、土壤以及培育工艺。温州电商业不会因为书记一句鼓励立马红红火火,也不会因为部门和电商们“到2015年全市要积极打造在国内外有影响力的电子商务平台10个”的振臂高呼,前景就霎时光明。
不信?且看——2009年,温州市政府强力推出“温州名品购物中心”,组织企业、商会和行业协会“抱团”积极抢占国内市场。3年过去了,如今的“温州名购”,或已“改旗易帜”,或已名存实亡,这个称谓也消失于温州媒体报端进而消失于民众的记忆。
如果教训是惨痛的,那就该痛定思痛:那些模糊暧昧了的市场行为什么不会沿着预定的方向发展,结果却背道而驰?
所以,当我们满怀期待温州电商业能异军突起,逐鹿群雄的时候,是不是该揣摩一下目前“打造行业联盟,规划产业园”会不会是一个操之过急且别有用心的“要价”。
如果说是一个不安的揣测,不如说这是对温州人商业精神的不够信任。我们见过太多这样的路数:一些行业协会、商界人士紧密携手之后,以信誓旦旦的产业发展之名,行了自身跑马圈地或是讨要特殊政策之实。看看温州那些行业大楼,真正发挥实质功用的,又有多少?
现在,规模还小得可怜的温州电商们建设产业园,某种程度上讲,无异于把电子商务园区的建设当作了温州电商业发展的前置条件。没有一个扎实的行业基础和创业土壤,徒然建设园区也难以产生集聚效应。
而我们的相关部门,与其摩拳擦掌,不如先该冷静思考,好好研究电子商务的内在规律,认真做好功课预习,规划着产业如何厚积薄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