厂商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这个问题恐怕只有局内人才能说出一二三来,虽然在客观要求上和表面上厂商之间是一种合作伙伴的关系,而事实上许多厂商之间却难以磨合,各自从自身利益出发相互算计的现象普遍存在。因此,许多厂家总是想方设法协调其中的种种枝节,而又难有收获,最后才明白当初的错误就是了不该的。从建材行业的终端反映来看,厂家在组建市场营销网络时,发展应该是个严肃的原则性问题,如果厂家不能把好的入问关,其市场营销网络将是形同虚设,更甚者给厂家带来很大祸害。从许许多多失败的来看,厂家在时以下八种人是不能招为的:
一是胸无大志者。这种看重的是眼前利益,以及些小利益就容易满足,他考虑的是收支平衡后,稍有薄利就皆大欢喜,只要比打工稍强一些就没有别的要求,厂家通过这样的是难以在某一区域有所作为的。
二是资金实力有限者。厂家和都应该具备相当的经济实力,现实中却往往是大厂家小的组合。经济实力很差的无力执行厂家的任何终端政策,如许多厂家给终端推广的费用补贴,投放广告可按比例获得厂家的补偿,不少厂家是从产品销量上来给补偿,少数厂家有直接给现金补偿,不论哪种方式的补偿,对于缺乏经济实力的来说,都不会考虑厂家的补偿而去做些品牌推广的宣传,只守着门店等客人上门。这种无法使厂家通过网点的进一步推广,对品牌造成更大的影响力,甚至影响厂家战略意图的实现。
三是缺乏行业经验者。在商场上虽然有很多奇迹发生,但隔行如隔山才使得成功往往被称为奇迹。厂家在发展时,对未来的考核是多方面的,其中的外行人士就是厂家必须慎之又慎的发展对象。许多人都有想法,说起来似乎很有道理,但许多人在做事过程中都没有具体的、可行的办法。外行人士进入一个新的行业,对产品、对同行都缺乏了解或不尽了解,许多现实与其想法产生很大的差距,这种无疑要付出学费,这对厂家来说就是一场赌博行为,风险远比成功的可能性大。
四是不善管理企业者。许多只是一个小生意人,甚至不是一个合格的生意人,他们只会算产品的差价与利润。在经销一个产品的过程中,要善于对人、财、物、供、销的多方面管理,才能使的企业〈或生意〉自身正常运转,不善于管理的就不能做到内部完善和外部良性发展。
五是所处地域条件恶劣者。不少厂家都乐于网络的扩张,对地域的要求也欠缺考虑,如一些市场容量小,辐射范围有限的地方,对的业绩客观上造成很大困难,对厂家的管理也带来不便。
六是不重视厂家制度者。许多厂家在之初,都制定一些关于制约与管理的制度,但在过程中,经理们往往从自己的业绩出发,只要有人肯经销产品就一概接受,把厂里的制度作无原则的让步,甚至向厂家汇报时把美化一番。事实上在经销产品之前对厂家的制度提出建议是无可非议的,但以厂家制度打折扣作为条件的,后期厂家对其管理将成为困难。认为厂家制度可以任意更改的,也是对厂家品牌危害最大的。
七是唯利是图者。作为商人的,追求利润最大化本身不是过错,但一些的追求利润是以侵害厂家利益为手段的。许多行业的好产品在市场上都存在被造假的现象,其中就不乏厂家被自己的所造假,如服装、建材行业,不造假的反而很少。这类表面上也能完成厂家给的任务,但不会做得特别好,因为他们背地里生产或委托他人生产冒牌货的利润高得惊人,厂家的品牌只是此类赚钱的晃子。
八是缺乏良好社会关系者。一个产品在某个地区要占领市场,是很关键的。而在某一地区开拓市场的时间长短和代价的大小,就看的社会关系基础如何,一个有着良好社会关系的,在推广新品牌的产品时总能得到方方面面的支持。相反,一个缺乏良好人际关系的,要在短期内把一个新品牌推广好,其困难是非常大的。时间的长短对厂家来说是关系重大,不能快速见效就可能使品牌形象快速下降。
厂家总喜欢研究对的后期管理,这是厂家必须去做的事,但厂家的管理又有几家见到明显的收效呢?事实上许多问题不在于后期的管理不当,而是之初所选的质量太差。笔者所列的八种人肯定是不能成为一好的,如何去挑选,对厂家来说,不仅是经理们的阅人能力有限,客观上也很难在短促的时间里对一个做出完全正确的评判。要找到好的,关键在于厂的条件要制度化,笔者很欣赏香港一些企业招聘员工的做法,从比试到面试,他们的笔试不是一般的文化考试,而是巧妙的了解一个员工的能力与心态,其试题设计微妙,企业通过一张答卷就能看出一个人的方方面面能力,这种做法很值得在厂家寻找的过程中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