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我国外贸进出口运行由“高出低进”转为“平衡增长”,贸易顺差仍在扩大。持续向好的国内外经济环境为下半年外贸继续快速增长创造了条件,但贸易失衡压力也将继续加大。当前,为缓解贸易平衡压力,国家出台的一系列贸易调控政策,收到了一定成效,但这些措施主要是作用于一般贸易,对加工贸易的影响较小,而我国贸易顺差又主要来源于加工贸易。因此,今后在进一步实施加快转变贸易增长方式、提高出口商品劳动力成本和资源环境成本、积极扩大进口和加强对外投资等措施的同时,外贸调控政策应加大对利用外资和加工贸易的调整力度。
进出口增长趋于平衡贸易顺差持续扩大
今年以来,我国外贸运行延续了2005年末出口增势趋缓、进口增速提升的走势。上半年外贸出口4285.9亿美元,增长25.2%,增幅比上年同期回落7.5个百分点;进口3671.5亿美元,增长21.3%,增幅比上年同期提高7.3个百分点。进出口增幅差距与上年相比明显缩小,外贸运行态势由“高出低进”转变为“平衡增长”。从各月变化来看,出口增速基本保持平稳,而进口增速逐步趋缓,其中4月份进口增速下降到15.3%(见图1)。
尽管出口增速回落、进口增速回升,前6个月出口增速仍然高于进口增速3.9个百分点,累计贸易顺差达到614.5亿美元,同比增长54.9%,其中,除2月份由于进口增速快于出口增速7.3个百分点,造成当月贸易顺差仅24.5亿美元、同比下降43.9%外,其余各月贸易顺差均呈现大幅增长,屡创历史新高,截至6月份我国已连续第26个月实现贸易顺差(见图2)。
从贸易结构分析,贸易顺差持续激增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加工贸易成为顺差主要来源,一般贸易推动顺差持续扩大
多年来,加工贸易顺差额一直超过顺差总额,而一般贸易表现为顺差、逆差不定,且金额相对较小,贸易总顺差主要源于加工贸易, 2002-2005年我国顺差总额分别为304、255、321、1020亿美元,同期加工贸易顺差分别为577、788、1065、1426亿美元。2005年加工贸易顺差额是贸易总顺差的1.4倍,对贸易总顺差增长的贡献达到51.8%。今年前6个月,加工贸易出口增长23.8%,增幅同比减缓5.2个百分点;进口增长20.7%,增幅回落1.5个百分点。加工贸易顺差达到796.5亿美元,是贸易总顺差的1.3倍,同比增长29.9%,对贸易总顺差增长的贡献上升到84.2%。
随着产品出口竞争力提升、产能过剩倒逼企业增加出口、入世效应等积极因素推动一般贸易出口快速增长,近两年一般贸易持续顺差,且规模逐步扩大。2005年一般贸易实现顺差353.7亿美元,(上年一般贸易为逆差45亿美元),对整体贸易顺差增长的贡献达到57.1%。今年以来,由于上年基数较高以及人民币升值等因素影响,一般贸易出口增速减缓,而国内需求旺盛、固定资产投资增幅持续高增等推动一般贸易进口明显反弹,前6个月,一般贸易出口增长25.8%,增幅同比回落11.1个百分点,但高于出口整体增速0.6个百分点;进口增长19.8%,增幅同比加快12.3个百分点,但低于进口整体增速1.5个百分点。出口增速仍然高于进口增速,一般贸易实现顺差255.1亿美元,同比增长83.1%,但对整体贸易顺差增长的贡献下降到53.1%(见表1)。
民营经济成为推动贸易顺差激增的新生力量
非国有经济成为贸易顺差持续扩大的主要力量。2005年,其他企业顺差575.9亿美元,同比增长124%;外商投资企业顺差567亿美元,增长32.9%,而国有企业逆差283.9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加56.1亿美元。今年前6个月,私营企业顺差387亿美元,同比增长65.8%;外商投资企业顺差349.7亿美元,同比增长59.6%;集体企业顺差92.2亿美元,同比增长23.5%;国有企业逆差215.8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加85.2亿美元(见图3)。非国有经济贸易顺差的实现,主要是随着外贸经营体制改革的实施,非国有经济成为外贸出口中最活跃的因素。前6个月,私营企业出口增长50.5%,高于全国出口总体增速25.3个百分点;外商投资企业出口增长27.7%,高于全国出口总体增速2.5个百分点。集体企业出口增长9.2%,但进口增幅下降1.5%,仍保持贸易顺差。而国有企业出口幅低、进口增幅高,前6个月进出口分别增长7.3%、15.4%,造成国有企业外贸继续出现逆差。
主要顺差来源地顺差明显扩大,逆差来源地逆差增加不多
我国贸易顺差持续扩大的根本原因在于国际产业转移所形成的“美欧消费、亚洲加工”的全球贸易格局。由于日本与韩国等国家或地区的公司在中国大陆投资、生产、出口,事实上是将原来对美国与欧盟的贸易顺差“出口”到中国大陆。当前,美国、欧盟是我国主要的贸易顺差来源地,我国的香港地区也是内地的主要贸易顺差来源地之一,2005年三者顺差共达2965.3亿美元,增长43.7%;2006年前6个月三者顺差共达1630亿美元,同比增长27.6%。而韩国、东盟和日本则是我国的主要贸易逆差来源地,我国的台湾地区也是大陆的主要贸易逆差来源地之一,2005年四者逆差合计达1359.3亿美元,增长7.4%。2006年前6个月四者逆差共达712.4亿美元,同比增长21.6%。主要顺差来源地的顺差增幅高于逆差来源地的逆差增幅,导致贸易顺差总规模明显扩大,但与上年末相比,主要顺差来源地的顺差增幅减缓而逆差来源地的逆差增幅提高,主要原因是今年以来我国对各主要贸易伙伴(除我国香港地区外)出口增速放缓而进口增速回升(见表2)。1至6月份我国从美国、欧盟和日本的进口分别增长了21.7%、20.9%和14.7%,增幅比去年同期分别提高了18.3、19.2和12个百分点。对周边国家和地区出口增速回落较大,对日本、韩国、东盟、我国台湾省出口增速分别回落了13.3、21.1、13.7和5.3个百分点。
机电产品、传统商品成为顺差扩大主力,“两高一资”产品出口下降明显
按进出口商品构成来看,1至6月份,初级产品出口增长3.1%,增幅比上年同期下降26.1个百分点;进口增长31.8%,增幅比上年同期提高9.3个百分点。工业制品出口增长26.9%,增幅比上年同期下降6个百分点;进口增长18.2%,增幅比上年同期提高6.5个百分点。初级产品、工业制品进出口的变化与外贸总体运行趋势基本一致,只是初级产品增长速度的变化更加剧烈,导致贸易差额变化明显。1至6月份初级产品实现664亿美元的逆差,比上年同期增加211.9亿美元;工业制品实现1278.5亿美元的顺差,比上年同期增加429.9亿美元。
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顺差扩大成为推动贸易总顺差的主力。2005年由于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进口需求下降较多,贸易顺差明显扩大,二者顺差合计占贸易总顺差的95.1%,对贸易总顺差增长的贡献达到102%(见表3)。今年以来,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进口虽有所回升,1至6月份进口增幅分别比上年同期加快16.8和9个百分点,但在出口继续保持高速增长的情况下,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贸易顺差继续扩大,分别比上年同期增加161.32亿美元、47.94亿美元。
在国际市场需求的带动下,我国传统大宗商品出口保持良好的增长势头,推动贸易顺差持续扩大。1至6月份服装及衣着附件出口额增长27.6%,增幅比上年同期提高7.8个百分点;纺织纱线、织物及制品出口增长19.3%,增幅比上年同期下降3.7个百分点;鞋类出口增长16.6%,增幅比上年同期下降6.9个百分点;塑料制品出口增长21.5%,增幅与上年同期持平;旅行用品及箱包出口增长17.8%,增幅比上年同期提高1个百分点。
国家限制“两高一资”产品出口政策取得明显效果。1至6月份从出口数量看,钢坯及粗锻件出口下降35.6%,未锻轧铝下降20%,焦炭下降10.7%,煤下降12.7%,原油出口下降17%,成品油下降18.3%。此外,受国际初级产品价格暴涨等因素影响,化学品、钢铁、有色金属等进口减缓,而汽车和零部件等进口出现激增。下半年:贸易失衡压力将继续加大
世界经济贸易仍处于新一轮扩张周期
从国际环境来看,世界经济贸易仍处于新一轮扩张周期,国际机构纷纷看好今年经济形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预测,2006年全球经济将实现4.9%的增长,略高于2005年的4.8%,比IMF2005年9月份做出的预测调高了0.6个百分点。世界银行近期也调升2006年全球经济增长预测,由2005年11月份预测3.2%调升至3.7%。欧盟、日本经济增长预期分别调高0.7、1个百分点,美国经济维持在3.5%的增长。总体来看,世界经济贸易的稳定增长将为中国对外贸易提供良好的发展空间,但一些动荡因素不容忽视,这些因素包括全球经济失衡、油价进一步攀升、利率的上涨以及汇率的不稳定等等。
国际商品市场价格变化将影响我国对外贸易。由于世界经济持续增长强劲, 2006年国际市场价格总水平仍将保持高位运行态势。石油、有色和黑色金属、铁矿石、化工产品价格的大幅上涨会加大我国企业进口和生产成本,挤压企业利润,降低部分对能源资源依赖较重行业的国际竞争力,影响对外贸易发展。
从国内环境来看,促进外贸增长的有利因素是:2006年国民经济继续处于高增长平台为出口快速增长创造了良好条件;出口产品结构不断升级、产品竞争力明显提升为出口持续增长增添了动力;近年投资形成的产能过剩迫使企业努力扩大出口。而人民币升值、投资、消费需求的快速增长推动进口反弹;能源、原材料、先进技术装备的进口需求将稳步上升;国家为缓解贸易失衡采取的措施也将促使进口增长加快。此外,加入世贸组织积极效应将继续有所显现,民营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热情进一步高涨。
从影响外贸增幅提高的不利因素看,贸易摩擦形势严峻、人民币升值幅度加大、出口退税率可能进一步调整、限制"两高一资"产品出口及上年基数高等都将影响我国外贸持续高速增长。
下半年:贸易顺差增幅有望缩小
总的来看,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环境基本上是有利的,但制约因素有所增加,考虑到2005年下半年出口增势趋缓、进口增速提升,贸易顺差规模巨大等基数因素影响,预计2006年下半年进出口增长速度将更趋平衡,贸易顺差增长幅度将有所缩小,全年出口增长速度将达到24%,增幅比上年下降4.4个百分点;进口增长速度将达到21%,增幅比上年提高3.4个百分点;贸易顺差约1460亿美元,比2005年增加近460亿美元,与上年净增600多亿美元的水平相比,净出口对GDP增长的拉动作用将明显减弱。
调整外贸调控政策缓解外贸平衡压力
从长期来看,扩大内需是解决巨额贸易顺差的关键。从近期来看,加快转变贸易增长方式、提高出口商品的劳动力成本和资源环境成本、实施积极的进口政策和扩大对外投资等措施有助于缓解贸易平衡压力,但值得注意的是,当前出台的贸易调控政策,无论是人民币升值还是降低出口退税率等措施,主要作用于一般贸易,对加工贸易顺差扩张的影响较小,而我国贸易顺差的主要来源是加工贸易,因此,当前的调控政策对缓解贸易平衡压力的效果并不明显。
我国贸易失衡的状况进一步加剧,如果继续按照当前思路加大调控力度,不仅贸易不平衡难以有效控制,还有可能影响到我国一般贸易出口的国际竞争力,进而影响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根据我国的外贸发展格局,以及一般贸易对国民经济的影响要大于加工贸易的特点,今后的外贸调控政策应加大对利用外资和加工贸易的调整:
首先,调整利用外资和加工贸易政策,把加工贸易发展转变到优化结构、提高质量上来,要更多的发挥加工贸易的技术溢出效应,促进其转型升级。
第二,加紧修订完善加工贸易分类管理办法,健全准入机制,对属于高污染、低层次、资源性、出口易引起国际贸易争端的加工贸易项目,实行限制或禁止政策。
第三,规范地方政府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制止“零地价”、低地价、地方税先征后返和其他不适当优惠措施,严格执行国家对外商投资的产业政策和区域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