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国主要缝制设备生产企业及产区相继向外界公布了今年一季度各自的运营数据,其中,让人印象颇为深刻的是一些骨干缝制设备企业及全国缝制设备产业发达产区展现出来的盈利能力。 作为我国缝制设备行业中的龙头企业,西安标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在一季度产量略有下降、销售收入与去年同期持平的情况下,却实现了公司利润的大幅增长,净利润同比增幅达19.89%,盈利能力惊人。 而在我国最大的缝制设备产区,占全国缝制设备总产量近一半的浙江台州市也出现了缝纫机产量减少,总产值及利润大幅增长的情况。据台州市统计局最新的统计数据,今年头3个月,台州市缝纫机产量与去年同期相比有所减少。然而,整个地区的服装机械产业的工业总产值却比去年同期增长35.4%,成为当地增幅最大的产业。 此外,来自中国海关的消息,2007年一季度我国出口的工业用缝纫机及相关零部件产品无论是产品价格,还是销售总额都呈现上升趋势。 目前,行业内所公布的种种数据表明,在产量没有大幅增长的情况下,我国缝制设备主要产区及骨干缝制设备生产企业似乎也有办法实现利润的大幅增长。而这从某种意义上说,经过前些年的发展与积累后,我国缝制设备产业的竞争力正在提升。 产品结构调整拉动企业利润增长 在标准公司董事长翁锡明看来,标准今年之所以能在产品产量有所减少,销售收入与去年同期持平的情况下实现利润的大幅增长,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公司产品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 “2006年初,我们就系统地对公司产品结构进行调整。我们减少了一般、普通缝纫机品种的产量,进而加大了对技术含量高、利润高、附加值高的机种的投入,如电脑缝纫机、专用特种机等。”翁锡明表示,“这样做是因为这类产品能拉动公司利润增长,由于这些具有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产品在目前的市场环境中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市场有需求,而且相对于普通、常规的缝纫机,这类机器利润要更大。在员工工资、原材料、服务成本上涨及产量略有减少的情况下,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产品能带动公司利润的增长。” 由于我国服装行业近年出现了劳动力紧张、电力紧张等问题,直接致使服装企业对生产设备的要求也出现了相应的改变,随着国内服装企业生产的服装产品档次的提高,他们需要性能更好,能省人力、电力的生产设备,如那些具有自动剪线、自动定针线等功能的机器,以及专用设备。而这种需求也迫使我国骨干缝纫机生产商纷纷对自身产品结构进行调整,将原来普通、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低的产品生产线替换为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产品生产线。 调整产品结构是形势所迫 将过去以生产普通、低利润缝纫机为主的产品结构调整为以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缝纫机为主的产品结构,不仅能为企业带来利润的增长点,事实上,这种改变还将极大地增强国内缝制设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由于我国缝制设备生产企业过去大多依靠低价、低附加值产品参与市场竞争,国内企业间同质化问题比较严重。整体而言,国内缝制设备行业的技术研发、创新能力比较弱,尤其是在技术含量高的中高档产品类型上,我国缝制设备企业眼下还很难全面与缝制发达国家竞争。 因此,随着国内主要缝制设备企业原始积累的完成,适时调整产品结构,进行技术攻关,将有利于增强国内缝纫机制造企业的竞争力,并形成各自的特色与优势。 这也是国内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要进一步发展所必须面对的,国内企业不可能永远依靠低廉劳动力成本优势。翁锡明认为,“目前,稍有眼光的同行都在调整产品结构,这是形势所迫,民族工业缝纫机产业只能调整产品结构,进行技术突破,这样才能进一步发展,接近国际先进水平,甚至赶超全球缝制发达国家。”
“今后,带电脑的缝纫机会越来越多,专用设备也会越来越受欢迎,这是我国工业缝纫机产业未来发展的方向。”翁锡明强调。 然而,根据国外缝制设备制造发达国家的现实案例,调整产品结构,进行技术突破也并不是任何一家缝纫机生产企业都能开展乃至完成的,没有一定技术实力及资金实力的企业很难开展这样的工作,因为技术突破的前提是硬件、软件必须达到一定水准。在这一过程中,国内缝制设备产业的技术突破也将伴随行业间的整合、重组同时进行。 而对于国内缝制设备生产企业进行技术突破有利的因素是,现阶段国内主要生产企业原始积累已基本完成,这些企业有实力来完成这一工作。国内缝制市场也存在高技术含量产品的需求。 更为重要的是,目前,国内一些相关配套产业已发展得较为成熟。如电控设备产业及微电子产业等。 “这些相关产业的发展为国内缝纫机生产企业调整产品结构,生产高技术含量产品提供了很重要的支持,如果没有国内这些产业的支持,缝纫机制造企业只能购买国外的相关产品,那么我们的成本将会非常高,很难与国外知名品牌竞争。”翁锡明表示。 目前看来,今年一季度我国缝制设备行业中部分产区及企业产量减少,利润大幅增长的现象,主要源于前些年一些骨干缝纫机制造商对自身产品结构的成功调整。在这一阶段,他们尝到了一点“甜头”,也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效。然而,技术突破、产业升级并不是两三年就能完成的,现在只是开头,接下来,技术研发能力相对较弱、关键技术缺乏等问题将考验国内缝企技术突破的决心与毅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