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16日上午10点,由国际资深皮革行业分析机构巴西Hidenet举办的首届数字化国际皮革论坛在中国皮革网举办。中国皮革协会理事长苏超英、中国皮革协会副秘书长陈占光以及全球最大的羊剪绒加工企业—河南焦作隆丰皮草企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周云飞受邀出席,嘉宾就中国皮革行业的原皮供应、产业转移、环保、消费者需求、未来发展趋势等话题展开讨论。巴西Hidenet董事长Donald以及河南隆丰皮草企业有限公司技术总监仲济德等嘉宾在全球各地同时见证了整个论坛的成功举办。中国皮革网总编辑张燕主持本次论坛。
价格理性回归全行业共建良性发展空间
论坛上,苏超英对于整个中国制革行业的原皮市场做了简单的概括性叙述。以牛皮为例,中国目前牛屠宰量4000万头左右,远不能满足国内市场每年2亿标张牛皮的加工需求。“中国50%的原料皮依赖进口,国际原料皮价格即使微幅波动,都可能对中国制革行业产生很大的影响。”
苏超英介绍说,最近几年,处于产业链夹心层的中国制革行业深受上游原料皮价格大幅上扬的影响,压力倍增。尽管近期原料皮价格略有下跌,但还是不足以抵消成本上升带来的压力。苏超英建议企业在压力之下,可以考虑重点提高劳动效率、降低其它运行成本,扛过目前的难关。
对于原料皮价格未来的走势,陈占光从原料皮的价格历史波动入手进行分析。他表示,2009年之前,价格虽有变化,但是还算稳定,2009年之后,原料皮价格屡创新高,需求更是不振,成为一种怪相。这对于整个皮革行业的发展很不利,甚至会产生危害,因为成本上升仿佛多米诺骨牌,连锁危害会不断传导。陈占光认为,行业不景气的情况下,如果原料皮的价格能够回归理性,更能保证行业的健康发展。
周云飞则介绍了羊皮市场的价格走势和发展情况。他表示,羊皮价格今年年初开始出现较大幅度的下滑,下滑比例在30%到40%之间。但是他认为,这并非意味着市场将持续下跌,只是价格水平的理性回归。全球经济不振,行业不景气,协会组织和企业都呼吁行业企业能够团结共进,稳定原皮市场价格,共建良性发展空间。
环保趋严皮革行业将压力转换为动力
今年年初以来,环保法规、标准和政策纷纷出台,中国制革行业遭遇了重重压力。有压力才有动力,苏超英认为,正是这些压力促进了整个皮革行业企业思考如何创新以突破重围。陈占光也强调,污染一定要治理,因为这是行业发展的生命线。他说,虽然短期内企业可能面临较大的压力,需要大量的投入,但是其实大型的企业最早10年前就开始做这项工作,环保水平已经有了很大的提升,最主要的还是小型不规范的制革企业有必要关闭整合,还制革行业一个健康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但是陈占光仍然提醒中国企业,环保要求是不断变化的,企业应该与时俱进,用长远的眼光看待这个问题。
周云飞代表企业对于环保法的实施表示了欢迎。他认为,虽然史上最严的环保法出台对整个行业冲击很大,但是更有利于大中型企业的发展,以提升企业的规模经营优势,同时改善行业无序的发展状态,获得良性发展的基石。张燕举了一个鲜明的例子证实环保严格要求对于中国皮革行业发展的促进。她说上半年在中国皮革网登载的关于海宁38家制革企业经过综合治理只剩8家的消息,这个消息在海内外得到了的广泛的关注,很多人都在质疑只剩8家后的行业状况,事实是,剩下8家的产能和规模效益均高于38家的总和。
原皮供应商同时较为关注中国制革厂用皮种类因为环保压力而发生的变化,他们感觉中国的蓝湿皮用量渐渐增加,盐湿皮用量不断减少。陈占光用数据证实了这个事实的存在。他介绍说:“2013年,中国进口生皮140万吨,半成品革81万吨,分别都发生了增长。但是今年1月至10月,中国进口生皮和半成品革的数量分别下滑了9%和1%,可以发现蓝湿皮进口占比增加这样一种趋势。”
陈占光继续解释说,这样的趋势和中国国内的环保压力加大不无关系,但是各地政府可能在认识上有个误区,认为蓝湿皮加工的污染程度比盐湿皮加工更低,产生的废水更易治理,所以采取各种措施鼓励企业使用蓝湿皮。但是真正的情况是,从生皮开始加工的污染确实更大,但是更易治理和控制产品品质。关于未来趋势,陈占光认为,蓝湿皮进口比例增加的趋势可能会持续,但是到一定比例将会趋于平稳。
企业外迁总体看来仍属局部现象
环保的压力很大,中国制革行业的劳动力成本优势渐渐消失,中国部分制革行业企业选择“迁徙”规避不利因素。周云飞概括了中国制革企业外迁的两种情况,一种是迁去东南亚国家,一种则是从东部沿海迁至西部内陆等地。
他认为,产业的转移会是一个长期的现象,但是以低端粗加工模式企业外迁较为集中。皮革行业更看重从加工到消费市场产业链的完整性,国内消费市场中长期仍然较为活跃,且受到国内外品牌的关注,所以皮革行业中的制革企业等大都还是会选择留在国内发展和制造。
苏超英坦言,制革行业确实存在外迁的现象,但是因为制革产业属于整个产业链的上游,随下游而动,目前来看下游的成品企业大都留在中国国内,制革产业作为配套产业之一,不会远离下游产业。虽然外迁是一件好事,不过他更建议企业应根据自己的情况结合外迁目的地综合考虑是否外迁。
从客观上分析,苏超英认为制革厂外迁可能与政策导向有关系,希望政府考虑降低原料皮进口关税,提高制品企业出口退税,让制品企业留在中国,打造更加牢固完整的产业链。从中长期来看,苏超英认为,外迁只是局部的现象,中国完整的产业链和巨大的消费市场更适合企业发展。
真皮舒适独特特性需传递给消费者
众所周知,价格上升与供应不足、需求过大有关。随着人们饮食结构发生变化,对肉食的消费量逐渐降低,原皮作为肉食行业的衍生品,供应量也相应逐步减少。稀缺性是否会导致其身价的暴涨,转而发展成奢侈品呢?苏超英解读认为,不可否认,如果肉类供应下降,天然皮革这个副产品作为不可再生的产品,供应量也会渐渐萎缩,从大势上看,价格还有可能再次攀升。奢侈品的定义较为复杂,苏超英认为还是更应该将皮革产品定义为中高档产品,因为它独特舒适的手感和天然的纹路,都是合成革所无法比拟和替代的。
对此周云飞表示了赞同。他说,不可否认,随着合成革制造技术的提高,部分可以替代天然皮革,但是却做不到完全替代,两种材质属于不同的定位,目标客户群基本不同,合成革因为成本优势在低端产品中占有更大的市场份额,反观定价本就较高的奢侈品,只要涉及真皮皮革,价格更是高的吓人。周云飞继续分析说,天然皮革面料仍然缺乏更有效和专业的推广,如果消费者能够通过商标得到更多这方面的信息,将更有利于消费者对天然皮革的认知提升。
苏超英和陈占光对此观点表示赞同。他们也表示,为此中国皮革协会已经做了大量的工作:设立真皮标志办公室,发展生态皮革标签,举办“真皮标志杯”设计大赛等等,目的就是为了让消费者能够从终端获得产品原料品质的保障信息。但是陈占光也提到,还要在皮革流行趋势以及设计研发方面做更多的工作,给消费者传递天然皮革的时尚性和环保特征等信息。
苏超英则表示,协会还将在宣传方面加大力度,深入探讨和思考如何对真皮产品进行有效的传播,让终端消费者清楚地了解他所购买产品的天然皮革信息,加深消费者对于皮革的了解,树立行业在消费者心中的健康形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