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外交学者》5月5日文章,为提升在经济阶梯中的位置,以便从中等收入国家迈向高收入国家,中国正试图调整经济结构。这符合经济学理论和一种普遍观点:随着经济现代化,须从第一产业(农业)依次转向第二产业(制造业)和第三产业(服务业)。但对中国而言,提升在价值链中的位置是否会是个错误?
其实,美日的现实恰恰与上述观点相反。这两国的服务业和制造业在各自GDP中的比重都约为70%和20%。但随着经济增长源逐渐减少和经济不公蔓延,如今美日都在哀叹曾将制造业岗位拱手让给中国等。
随着经济价值链提升,不需技能的劳动密集型岗位将丧失。对美日等发达经济体而言这是个痛苦过程,已令某些群体失业并极有可能已削弱总体经济。这种现实与所谓结构变化提振经济的说法背道而驰。有鉴于此,有关第一人口大国应放弃劳动密集型岗位的说法,尤为令人担忧。
中国需要提高科技密集型产业和服务业,但不应以低技能制造业为代价。对出口业减少关注的政策及工资上涨,已导致该国低技能制造业规模日渐萎缩。但仍有相当比例的工人为维持生计而需要低技能岗位。某些人会说,在人口变化作用下,中国从2004年起就开始缺乏从事此类岗位的年轻工人。但现实状况是,40岁以上的中国工人正遭受严重就业歧视,还常因此面临工资缩水等问题。对在城市化过程中刚脱离农业进城的人来说,低技能制造业岗位也是良好的就业来源。
保留某些低技能制造业岗位,有助于长期增长的结构性平衡和第一人口大国的就业。希望在追逐经济理想的过程中,中国作为世界制造中心的强力表现不会成为遥远的记忆。否则,该国未来领导人或许要以更高代价竭力引进低技能就业岗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