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皮革皮具行业企业,如何找到令人惊叹又切实可行的产品创意?构建在5种模式之上的系统化创新方法,从关注产品本身着手,助你把握创新的尺度。
很多公司在产品创新时采用一种被称作“系统化创造性思维”(systematic inventive thinking)的方法,取得了令人惊叹的效果。这种思维方式是对传统脑力激荡的彻底颠覆,它以严格的“框架内”(inside the box)思维方式来取代产品创意上的漫无边际。与大多数新产品开发方法不同的是,它着眼于现有产品及其特性,而不是顾客及其未满足的需求。其主要精神就是:不仅要倾听顾客的呼声,还要聆听来自产品的声音。
首先,你应该将产品的基本元素罗列出来,这包括产品的各个部件及其特性,比如颜色和预期使用寿命等。其次,你得注意产品的直接环境,确定环境的构成及其特性,比如周围环境的气温和消费者类型。最后,你可在我们所提供的五大通用的创新模式中,选择一种或多种方式来巧妙地处理这些元素,创造出新的产品。
这个方法的核心就是五大创新模式。这些“创新模板”来自作者对产品开发趋势的历史性总结,而这些趋势则是出自俄国工程师根里希•阿尔特舒勒(Genrich Altshuller)的研究成果。
简化模式(Subtraction)开发新产品的时候,人们下意识地想给现有产品增加一些新的功能,导致产品使用起来越来越复杂,这种弊端已经超出了那些新功能所带来的好处。运用简化(或者,我们有时也称之为“缩减”)模式时,你采取的是一种完全相反的方法:不是以增加部件或者属性来改进产品,而是将它们去除,特别是要去除那些看上去可取甚至不可或缺的部件或属性。
扩增模式(Multiplication)与简化模式相比,创新的第二种模式有很大的不同:它不是将产品的元素去除,而是将产品的现有部件作一份或多份复制,然后对这些复制品进行重要的变动。这变动的最后一步才是关键,其目的是超越量变而达到一种质变的效果。
分解模式(Division)一旦将一个现有的产品拆解成各个部件,你就会突然用崭新的角度来审视原本是一个整体的东西。这种视角的改变也许会让你以一种不曾预料的方式来重组这些部件,或者干脆就让这些部件分开,有时这种分开反倒会带来意想不到的好处。分解有多种形式:物理分解(将产品按物理界线来分割)、功能分解(将产品按不同功能来分割)以及保留分解(分解的各部分仍保留着原产品作为整体而具有的特性)。
任务统合模式(TaskUnification)实现重大的产品创新还有另外的一种方式:给产品的现有元素或其环境增添一项新任务,从而把两项任务都统一在一个部件上。这种任务统合的基本理由就是:既然在产品的封闭系统及环境中已经有了一种部件,那为何不试着让它同时做两件事呢?
改变属性依附关系模式(AttributeDependencyChange)这种模式——得承认它的名字是有点绕口——牵涉到一个产品的属性和它的直接环境的属性之间的依附关系。例如,有些产品的属性(如颜色)和环境属性(如使用者的性别)有密切的依附关系。在另一些例子中(比如说产品的颜色和使用者的年龄),这种依附关系则很弱,甚至不存在。你可以激发创新思维,试图创造新的依附关系,或者调整、解除已有的依附关系。
这5种模式看起来比较简单,但应用起来还需要一定的练习。“倾听来自产品的声音”要求你采取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首先要将产品分解成基本的物理元件,这时不应浪费时间反复争论哪些元件应该包括在内,而应花点时间列出个详尽的清单。如果你只套用一种模式,如扩增模式,做到这样的拆解程度就够了。但如果你想了解产品的全貌,并将5种模式都用上去,那你就得进行更详细的逐条记录,列出产品的属性以及它各方面的使用环境。
有了这么一张清单后,你就可以采用5种模式中的一种或多种,重新安排产品及其环境的各个元素。通过这样的做法,你可以想像出一系列所谓的虚拟产品。这个时候很重要的一点是,无论这些新的产品形式有多离奇,都不要给它们下定论。只有在你开始有意识地设想虚拟产品的具体形态,而且也只有在此时,你才能考虑产品潜在的功能。这个产品形式能满足哪些可想而知的顾客需求?它能提供哪些现有产品无法提供的好处?与现有产品相比,它又有哪些缺陷?在弥补这些缺陷时又会面临哪些挑战?如果这些缺陷可以弥补的话,产品的市场潜力又如何?我们作为一家公司,是否已充分准备好利用这些潜力?我们是否有能力生产这种产品?
如果产品研发人员采用了这个方法,他们如何知道该从5种模式中的哪一种入手呢?这没有固定的规则可循,但有一些原则可供参考。以那些非常复杂的产品为例,应先从简化模式入手,找出那些不再有必要或是对很大一部分用户来说没有吸引力的特性,因为这些用户宁可要简洁的外观也不要复杂的功能。
若你的目标是控制成本,则可以尝试任务统合模式,让现有的资源发挥更有效的作用;或者尝试简化模式,减少一些昂贵的产品部件。当你发觉自己在遵循传统的产品开发方式、追求数量上的增加时,那么不妨变化一下方式,采用扩增模式。如果运用得当的话,这些改动过的部件复制品能让你摆脱“大同小异”的陷阱,实现质的飞跃。
改变属性依附关系模式能在多种情形下运用,它往往是最富有成果的一种模式,但也是最难运用的。画个矩阵图有助于理清思路——你可以把产品的6种内在属性列为纵栏,再把这6种内在属性和6种左右的外在属性列为横栏。你可以将不同的变量进行配对,从中发现内在属性之间、内在和外在属性之间有无依附关系。
这些模式通常是互相配套使用的,大多数研发人员在每一个产品上只运用了两三种模式。
关注产品本身可以改进一个公司现有的创意构思方式,同时大大改善产品开发的途径。有创新模式的约束和引导,产品研发人员更容易找到创新的最有效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