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交会向来体现着中国外贸风向,如今在第111届广交会上,采购商到会人数虽超过21万人,累计出口仅360.3亿美元,环比和同比分别下降4.8%和2.3%,但中国的外销紧张形势仍相当严峻,作为快消品的箱包、鞋业等更是首当其冲。
出口量大大减少
据统计,今年1-5月我国出口鞋33.9亿双,比去年同期下降3.6%,出口平均价格为3美元/双,上涨15.8%,5月份当月出口鞋6.9亿双,同比下降4.9%,环比下降7.1%。一二月份箱包出口颓势更明显,1月份我国箱包出口17.7亿美元,下降7%,2月份箱包出口25.3亿美元,下降12.13%。1-3月份,我国旅行用品及箱包出口41.8亿美元,同比下降2.1%。其中出口箱831万只,0.9亿美元,同比分别下降20%和增长1%,平均单价11.30美元,同比增长26%;出口包袋10亿只,30.2亿美元,同比分别下降8%和5%,平均单价3美元,同比增长3%。
表面上看,我国虽然出口量下降,但是部分出口额提高,是更可喜的事情。不过每个做外销企业心理都明白,出口额提高,是被迫的,是受出口退税率调整、人民币升值、生产企业数量下降和次贷危机以及贸易壁垒等方面因素影响的结果。
鞋企利润仅7%
近期,有关媒体了解到东莞企业利润降到仅有7%左右,不少鞋厂只接到5月份的单,对于6月份的单,表现谨慎。问及为何不接6月份的单,一些鞋厂老板感叹,接到单怕没工人,招到工人又怕下半年形势不好,而炒掉工人则需要一大笔费用,实在是接不起啊。不少鞋企更是感叹订单少得“不够塞牙缝”。“鞋类企业很难。”在东莞南城胜和广场英国next鞋业公司上班,已在鞋子行业做了十多年的向先生,一语道破了鞋企目前的状况。
他表示鞋类企业不好做,说到底是成本问题。以出口的鞋子为例,一双PU女鞋,价格在7美元左右,按照1996年以前的汇率是56元人民币,而现在的汇率是42元人民币,相差了十多元。而1996年的底薪是300元,工人的月工资大约900元。现在的底薪是1100元,工人工资大约是3000元。劳动力成本上升了,鞋价没有上涨,利润只能压缩又压缩。
东莞市伊达鞋材总经理徐勋海表示,受欧债危机影响,很多鞋厂不好受,以前鞋子出口到外国,外国的企业会先去银行贷款付款,现在则贷不到款,只能卖一部分鞋子给一部分鞋子的钱,来来回回,作为加工方,东莞的鞋企的资金链就受到了考验。能撑的继续撑着,不能撑的就直接倒闭。现在鞋子的利润剩下7%,比早几年的20%降了六成。徐勋海感叹,“现在老外都很精明,把成本核算得很清楚,给你赚多少都算好了才过来找你做生意,你不做,还有其他人去做。”
铭宏鞋厂做外贸鞋子有十年了,该工厂的老板陈海平指出,从2008年以来他基本没赚到钱,去年还亏了100多万元。今年乐观估计会好一点,“因为订单比去年同期多。不过有些同行则比较难过,如厚街鞋厂,2个月内被以100多万元的价格转手两次。”
外贸态势今不如昔
曾任已破产的中国鞋业老大回力分厂一把手胡其龙(现为上宏鞋业负责人之一)同样表示目前行业状况非常不理想,包括上海胶鞋一厂到十厂在内的沪上40多家鞋厂接连消失,如今只剩5家工厂仍在支撑。
胡其龙回忆,在2010年之前,外贸订单都是各家极为重视的资金来源。相比国内代工冗长的资金流转周期,由于外贸大多都是一锤子买卖,属于“钱拿到手就完事”,基本上回款只要2个月。厂家也不用为售后服务担责,就算有一些不达标的瑕疵,只要交货时能混过去就行。
胡其龙指出,从今年4月1日开始,上海将再次上调最低工资,由1280元调至1450元,这样算下来,今年上宏的劳动力成本将多出108万元。同时上调的还有个人缴纳社保公积金最低额,在未来的五年中,鞋厂还将为所有外地员工每年多交10%的社保基金,等于每人要多交190元。以现有500人的员工规模计算,又是一笔95万元的额外开支。“十几年了,中国各行各业都在发展,唯独胶鞋业还是老一套,自动化和机械化程度很低,严重依靠手工。”胡其龙说,一双鞋从采购环节开始总共要经过200多人的手,用人成本再怎么精打细算都省不掉。
此外,原材料价格上涨快,也把很多鞋厂压得喘不过气来。“2009年初,橡胶价格还是每吨1.3万元,年底就涨到了2万元,去年最高峰时达到了4万元,棉布的价格2010年也涨了50%。”胡其龙心有余悸地表示,加上用工荒,即便在福建、广东等鞋业比较发达的城市,去年也有很多鞋厂倒闭,幸好他的厂目前有来自美特斯邦威、特步等的订单,尚能撑得住。
不管未来国际市场对外贸企业来说是噩梦还是好梦,目前外贸情况不理想,旺季不旺,部分企业反而提早放假或进入淡季已是不争事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