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去原材料,一件外贸皮衣的利润只有40-50块钱,但今年劳动力成本大幅度上涨,一个普通车工的年工资要6-7万元,摊到每件皮衣上要100元以上,现在很多企业都在亏本支撑,期待下半年内贸市场的回暖。”海宁一位皮革企业的负责人说。
近日,《市场导报》记者在浙江皮革产业重镇海宁采访时了解到,在面临劳动力成本增加、外贸市场低靡的压力下,很多企业正在主动谋求转型,期待拉出一根美丽的微笑曲线。
劳动力成本侵扰企业
海宁,位于浙北平原的中心,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发展皮革产业,从一个没有任何原材料的地方,发展到今天拥有超过40万平方米的中国皮革城、2000多家皮革企业、7.3万人从业大军的全国最重要的皮革生产基地和贸易集散中心。皮革产业,已经成为海宁的三大支柱产业之一。
每年的三四月份,一般都是皮革生产的淡季。今年也不例外,记者在海宁市区北面的皮革园区内采访时看到,聚集了数十家的皮革生产企业的皮革园区内,企业的开工率明显不是很高。
在位于皮都路上的浙江雪豹服饰有限公司,企业上半年的订单还算满意,总经理朱伟祥表示,从今年春节后开始,海宁的皮革企业就面临了“用工荒”的困扰。
“几乎每年这个时候,海宁的皮革企业都会有这样的烦恼,但今年的局面比往年更甚。”朱伟祥说,皮革企业的很多工人都属于技术工种,没有一两年的经验很难胜任,随着以往大批熟练工的返乡,新招的工人技术能力不过关,因此企业的员工缺口都非常大,产能也跟不上。
导报记者在采访中也了解到,海宁的许多皮革企业甚至给许多的熟练工开出了6-7万元的薪酬,已经不亚于普通的都市白领。
海宁美成百胜皮具服饰有限公司总经理沈新华告诉导报记者,由于竞争激烈,现在很多外贸皮革的价格很低,利润空间更是有限,以现阶段的行情来看,刨去原材料的成本,一件外贸皮衣的利润只有40-50块钱,一个普通工人一年加工的衣服也只有600-700件,这样简单的一算,每件的用工成本就要100元。
“别看现在很多企业都在接订单,很多都有可能在亏本做,目的就是维持工厂运营,留住工人,等待下半年内贸市场的回暖。”沈新华说。
“代工团”吞噬利润
就在很多皮革企业为高企的用工成本和低廉的利润头疼时,一件更让很多企业头疼的事情也随之而来。
记者了解到,去年下半年,在海宁皮革企业生产旺季的时候,由于订单太多来不及做,下面分包的工厂也十分紧张时,一个被当地人称为“代工团”群体出现了。
“代工团”里面都是一些皮革企业的熟练工人,他们不属于任何一家企业,而在订单任务重,用工紧缺时,却可以到企业帮忙。他们完成企业一张几百件的订单之后,就会寻找下一家企业。而其中的关键是,他们的工资会比企业原先的员工高出一倍。
在沈新华看来。尽管这样的“代工团”能够解决订单的问题,但高昂的加工费却会吞噬原本就不高的利润。
“还有一点问题也比较需要注意,就是影响企业原先正常的劳资关系。”沈新华说,很多企业的员工会认为做同样的工作,为什么他们的工资能高出这么多。再者,这批人的素质如何,技术水平怎样,都需要考量,毕竟企业对于质量还是十分注重。
“请‘代工团’或许是没有办法的办法。”沈新华说,在海宁,如果企业的订单实在忙不过来,一般的方式是发包,海宁几千家的皮革制造企业,相互之间都会有一张关系网,即使在生产旺季,也都能找到加工的企业。
转型,从生产到设计
在海宁皮革城的边上,由72幢多层小型独栋、一幢会所、一幢12层小高层和一幢高层组成的皮革品牌风尚中心已于去年一季度交付使用。多层独栋是项目的主体,每幢安排一家品牌企业入驻,单幢面积在1700-3270平方米之间。皮革品牌风尚中心依托皮革城既有优势,按照现代总部商务的理念进行规划、设计、建设和经营,将打造集展示销售、设计研发、品牌营销、商务办公于一体的现代化皮革行业总部商务区。
“丹巴拉”就是最早搬进风尚中心的一批企业。
花了1000多万元,从皮革园区搬到宽大阔气的皮革城风尚中心,海宁丹巴拉皮草有限公司总经理封海明所想的,不仅仅只是换个环境这么简单。
封海明说,“丹巴拉”进驻风尚中心并非只为改善办公环境,更是企业从“生产经济”向“创意经济”转变。
封海明的创业故事在当时也早已经被人所熟知,从两台缝纫机的封氏皮革制衣厂起家,经过经营,小作坊壮大成了皮革厂,并为玖姿、雅莹、粉红玛丽等全国100多家著名的服装企业做贴牌加工,企业的产值也超过了千万。
但封海明清楚地认识到,只要有台缝纫机就能生产皮革服装,随着原料成本和用工成本上升,皮革加工的利润空间将被逐渐压缩,未来只能向创意设计要生产附加值。2004年,正当企业蒸蒸日上时,他做出了一个让人吃惊的举动:关停了所有的生产线,专门从事皮草设计与销售两个产业环节。
“服装企业必须要脱离纯粹综合性工厂的模式,该分离必须分离。这样,一部分企业从事于设计,一部分从事生产,一部分从事营销,把每个企业特长都充分发挥出来,企业甚至行业的道路才会越走越宽。”封海明的想法就是坚持向微笑曲线的两端发展。
正是这样的坚持转型,为丹巴拉带来了更高的产品附加值。丹巴拉皮草的毛利润从8%至12%提高到了20%至30%,个别精品还能达到50%的毛利润。目前,企业从皮草服装转向水貂服装,走起了高端路线,丹巴拉的水貂服装已经跻身行业前十名。
而在雪豹服饰,这家海宁最早的皮革生产企业,也开始向产业链上游延伸,企业组织了一个超过20人的设计团队,一年出样超过千款,其中有一半左右的款式最后会出现在市场上。而这些面向中高端的产品为企业带来的收益是销量每年增加30%~50%。”
在海宁,越来越多的皮革企业开始和丹巴拉一样,向产业“微笑曲线”的两端延伸——在创意、设计和营销上形成新的核心竞争力。
企业家大义微言
关于房价这档事:
@袁岳(零点咨询董事长):目前房地产金融很火,因为调控,很多开发商只好去找地上或者地下金融机构去融资或者借高利贷,一位贷钱的主儿呵呵笑着对我说,再调会儿吧,再调会儿这些开发商们该还不上钱了,我们就正经八百入主房地产了。
@任志强(华远集团董事长):房价可能会下降10%。两年后保障房项目的所有问题都将暴露出来。现在的政策若持续久了,最先倒下的不是开发商,也不是银行,而是地方政府。现在的政策,到明年可能就走不动了。短期内,也许老百姓期望很高,但最后,得到的还会是失望。
@曹凤岐(北京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中心主任):我认为对高房价进行调控是对的,主要是调控房地产市场中的投机炒作。再调控价格普通老百姓也难买得起高价商品房。继续发展房地产市场是必要的,就是发展供给房市场。供给房市场的发展,不仅可以解决老百姓的住房问题,而且酝酿着很大商机,会促进经济发展的。
@赵晓(北京科技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在投向保障房的诸多资金中,保险资是极为重要的一支。保险-保障房建设第一单将在上海展开。但据证券机构测算,公租房目前看来年收益率只有3%左右,这个收益率距离保险资金5%至10%的年收益率追求仍太远。因此,除了少数一线城市地方财政贴息、贴现,或者在税收方面进一步优惠外,一般地方仍难以执行。
@任志强(华远集团董事长):可怕的在于把保障房当个筐,什么房都往里装,失去了真正保障的意义,反而借此加杂了更多的腐败。
企业经营感悟:
@蒋锡培(远东集团董事长):中国企业家中,像吴仁宝、鲁冠球、牛根生、朱新礼、冯仑等人大多都是草根企业家,人前富贵的背后都有其不为人知的艰辛和酸楚。在我最困难的时候,爱人说:“把家里养的那条猪卖了吧,或许还能办点事。”上帝是公平的,生命因磨难和坎坷而变得美丽,抱着这种乐观心态,我一步一步地走到了今天。
@李东生(TCL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中国的企业、企业家大都出身草根,但正是这种草根让中国企业的筋骨强劲、坚忍不拔,这是中国自古以来的商道,也是特色所在。在今天这样的时代,我们在秉持我们商道的同时,应该加入一份开放,海纳百川、为我所用。唯其如此,中国企业才能走向一个新的境界!
@严介和(中国太平洋建设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我说过企业家最大的慈善不是到处捐款,捐款只是一种秀,真正的慈善要谈感恩富民,是让自己企业的员工富余,厚侍员工、博奉品牌。只有真正让自己的员工富余,从而带动员工家属富余,才能带动整个社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