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考察消费者的心理要求
⑴通过访问、座谈、柜台征询、典型调查,以及商品展销、试销等方式。了解消费者对包袋性能、品种、规格、质量、款式、花型、色泽等的要求。
⑵通过直接观察人们挂用的包袋,了解市场流行趋势、收集新款式与新花色,同时还可以考察各地风土人情、民间服饰及图案色彩、积累资料。
(二)收集有关的统计的资料
收集官方贸易部门的统计数据。各大商场的排行榜等有关包袋的情况,进行分析统计,也可以进行市场调查。问卷调查等方法,以用来预测社会各层次消费群对包袋的需求量。
(三)收集世界的服饰信息
⑴收集国际流行色协会每年每季前发出的流行色卡,各类服饰媒体的信息。了解各国投产的流行新面料情况。
⑵收集巴黎、伦敦、米兰、纽约、东京每年的服饰展。以及高级服饰表演会和面料博览会所发布的包袋新款式信息。
⑶收集有关包袋潮流的时代背景、社会经济、文化科技、文艺思潮动态方面的信息。
⑷具体注意以下一些情况的变化特点:外轮廓线的造型风格,面料的选用,包袋图案与色彩,服装搭配等其他因素以及流行趋势等。此外,还要注意收集民族包袋信息和包袋历史发展信息。以开阔视野、提高审美水平。
当今的世界是一个交融、开放的世界。二十一世纪唯一变的就是“变”。
既然如此,设计师的思想就是因循守旧、保守呆板的。一线设计大师最大的优势在于在第一时间内,与世界顶级设计师们享受同样的信息资源,各种媒体、杂志、互联网、论坛、讲座、展览……..每分第秒提供着迅即的信息。面对如此眼花缭乱的世界,设计师一定要分清优劣,辨别好坏,学校里有导师会指正你,点拨你什么是好,什么是坏,但人不可能一辈子都依赖别人,设计师尤其要有自己精辟、独到、敏锐的目光。不然的话,或是迷失自我,随时可能偏离正确轨道;或是被后起之秀替代,从此销声匿迹。那么这种精辟、独到、敏锐的目光是如何确立的呢?它正式基于深厚的文化功底与修养。文化与智慧的不断补给,能使此种目光更犀利,是成为设计界常青树的法宝。
将文化与设计比喻成“根与植物”的关系也好,比喻成“地基与高楼”的关系也罢,总之,在于说明基紧密的程度。通常优秀的设计作品具有简单的外在形式,深层的文化内涵。外行可能以一幅作品的“好看、不好看”来评判其优劣,而内行就会褪去一切漂亮外衣,探究实质。外衣可以换,但组成元素是否可以替代?元素与文化的关系?设计者为什么用这些元素,而不用那些?换了我进行此课题设计,我会如何考虑?如何选用元素?这些看似简单的思考,被形式冲昏头脑的设计师会很容易忽视。
设计师应了解设计与艺术的发展史
人习惯于问为什么,当你中途开始看连续剧时,自然会问:“前几集播了些什么?”设计师多学点“源文化”很重要,因为我们接受了设计中太多的“源文枝”。当你通晓了源文化,就可以撇开其他,再创造一条公枝。况且创造发现并不是凭空的。多了解源文化,可以帮助你少走弯路,少进死胡同,踩在前人肩膀上往高处爬,何乐不为?有人说我完全不接受前人的某某主义、某某风格,走自己的路。殊不知,你现在抛开一切所走的路,前人可能早在一个世纪前就走过,而且这条路被历史承认为行不通的。浪费精力,又浪费时间,得不偿失。“了解大同,才能独走边缘。”
当然,多学源文化的优点不仅囿于此,那是在与大师们的思想沟通,借助大师的头脑去思考问题。不是学他们那样思考,而是学会如何思考。
现在暂时把信息、源文化统称为“现有素材”。设计师与这些“现有素材”的关系相当微妙若即若离,泾在某种时刻彻底抛弃它,忘得一干二净,绝不藕断丝连。这种时刻,就是设计师在从事某项课题设计,完成某套方案时这时需要抛开一切“现有素材”,正如前文所说的“保持一方自己的天空,独立思考。偶尔把自己封闭起来,做一做‘井底之蛙’”这时的翻阅、启发,只能牵绊灵感的产生。因为平时的关注在大脑里早已进行了分解、整合、重组,成为了一种潜意识,是奇珍异宝。一旦设计时,它们就会源源不断地被激发出来,厚积薄发,成为了属于设计师自己的宝贵财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