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泉州用对一些不合时宜产业的“壮士断腕”,用历时数年铁腕治污的持之以恒,用鼓励企业采用新技术新能源的因势利导,用加强生态保护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的全力投入,作出了自己响亮的回答。
水环境整治
永葆“蓝蓝泉州湾”
落日余晖下,点点船只行驶在蔚蓝澄澈的海面上;绚烂晨曦中,“沟渠穿城过,碧水荡清波”的田园景象,将人们的思绪重新带回儿时……当一家家污染企业被整治关停,当一座座污水处理厂井然有序运作,当沿海防护林规模愈加庞大,在近海治污、整治重点流域水环境、加强饮用水源地保护等多种措施的合力作用下,我市水环境综合整治的成效也正渐渐显现。
翻开泉州5年来近海治污的“成绩单”,“蓝色湾居”的梦想已经翩然向我们走来:2006年、2007年、2008年、2009年,全市近海水域功能区水质达标率分别为50%、66.7%、70.8%和75%。逐年上升的数据,不仅让我们看到了近海治污的成效,更让我们感受到泉州铁腕治污的力度和决心。据统计,2006年以来,我市近海水域环境污染治理共投入资金约51亿元,完成整治项目364个;共投入流域整治资金17.22亿元,完成整治项目248个。
而我市全省率先在辖区内施行流域上下游补偿机制,更打造了山区和沿海携手保护水资源的成功范例:2005—2009年,下游地区共筹集资金1亿元,补助并带动了上游地区投入近14亿元资金用于水资源保护项目建设,完成水资源保护项目120个。2010年起,补偿金额由每年2000万元提升至3000万元。
面对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的复查迎检,面对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环境问题,如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泉州在“破”与“立”的选择题上作出了铁腕治污的正确抉择。
2010年,泉州的“环保风暴”愈演愈烈。自7月1日起,我市开展晋江流域水环境重点污染源专项整治行动,捣毁取缔了晋江流域两侧的非法污染企业,清理两岸垃圾。继8月25日对化工、印染、制革、造纸四个行业194家环境违法企业进行关闭、取缔和停产整顿之后,10月9日又开展对安平桥上游下洪溪、外曾溪流域范围内103家工业污染企业的整治。一波未平,首批针对小流域水环境污染的1062家企业的集中整治旋即展开……
放眼未来,治污水、抓排放、通“肠道”、清垃圾……《泉州湾南岸环境污染综合整治工作方案(2010—2012)》为力争在2012年底前实现十一孔桥闸、蚶江水闸入海水体水质达到《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五类标准的目标开出了一剂剂良方。
面对如此紧锣密鼓的水环境整治,对重现“蓝蓝泉州湾”的胜景,我们心中拥有的,已不仅仅是期待。
深化行业整治
破旧立新重拳出击
当回过头去看我市行业性及区域性污染整治取得的进展时,我们不得不感叹当时的勇气与魄力。
在四个行业性及区域性污染专项整治中,全市11个省级以上开发区、19个工业园区中,有8个工业园区已完成规划环评并得到批复或审查;有12个工业园区已完成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或接入城镇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今年10月,集中开展皮革企业整顿,责令全市所有皮革企业全部停产整顿。全面组织开展全市建筑饰面石材行业的核实甄别,通过落实差别电价政策促进淘汰落后产能,加快石材行业结构和产业布局调整。核发6708张机动车环保检验合格标志,投入2.4亿元购置500辆公交车,整治机动车“冒黑烟”,城市面貌焕然一新。
在扎实推进行业整治工作的同时,大力引导皮革企业实施技术改造、减污增效,是企业新一轮发展的着力点。目前,所有皮革企业均使用无氨化工原料生产,湿加工工段采用小液比工艺,部分企业已实行铬鞣废水和浸灰废水循环利用,减少了生产废水的排放;所有皮革企业均设置了含铬危险废物堆放场所。
在每一个县(市、区)均建成一座以上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这个方面泉州走在了福建省的前列,但也存在生活污水管网配套不健全、不完善等问题。如何着力解决好环境保护方面的“短板”?今年7月,我市进一步明确了目标,投入8.8亿元、实施12大项创模复查迎检和减排重点整改项目,其中仅“推进完成污水管网的建设、疏浚和修复”就安排细化项目89个、投入资金近4.2亿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