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对我省经济的影响,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总体要求,推进我省工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加快实现工业由大到强的转变,保持我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根据省政府第30次常务会议部署,省经贸委会同有关部门编制了10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40个特色产业调整振兴指导意见、13个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指导意见。
近日,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鲁政办发〔2009〕38号文件发布了皮革等8个特色产业调整振兴指导意见(第三批)。我们皮革行业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刻认清面临的形势,进一步增强机遇意识、发展意识,积极作为,科学务实,认真执行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加快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产品结构优化升级。
《指导意见》还筛选确定了一批与之相配套的在建和拟建重点项目,我协会将对有关项目进行跟踪调研,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
山东省皮革工业调整振兴指导意见
(2009-2011年)
省经贸委 省轻工联社 省皮革行业协会
皮革工业是我省轻工业的支柱产业。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我省皮革行业逐渐发展壮大。但目前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和行业内部深层次矛盾制约,产业发展受到严重影响。为加快皮革行业结构调整,促进行业健康发展,制定本意见。
一、发展现状及趋势
(一)现状。经过多年发展,我省皮革行业已成为涵盖制革、制鞋、皮衣、皮件、毛皮及其制品等主体行业,皮革化工、皮革五金、皮革机械、辅料等配套行业的综合性产业。2008年全省皮革行业规模以上企业实现销售收入563亿元,同比增长15.25%;实现利税45亿元,同比增长21.15%;完成出口交货值163亿元,同比下降15.72%;直接从业人员30多万人。我省皮革产量在全国同行业中位居前列,其中猪革产量居全国第一位,轻革产量居全国第三位,革皮服装产量居全国第二位,皮鞋和皮包(袋)产量居全国第五位。具有中国名牌11个,山东名牌18个,中国驰名商标4个,省著名商标13个,全国免检产品20个。形成了沾化城北工业园,高密、蓝村制鞋基地等特色产业聚集区。我省是国内毛皮动物养殖第一大省,毛皮产量占全国的60%以上。
虽然我省皮革行业发展较快,但也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一是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与发达国家和先进省份相比,我省皮革行业在技术、装备等方面整体研发能力不强,自主创新率低,稳定性、可靠性、安全性较差,不少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产品及装备主要依赖进口。品牌创建和自主营销能力薄弱,贴牌加工仍占较大比重。二是行业增长方式较为粗放。从产品结构看,初加工产品居多,高附加值产品比例偏低,同质化现象突出;从企业结构看,小企业数量多且比较分散,大企业市场竞争力不强。三是清洁化生产水平不高。目前皮革行业的资源再利用、清洁化生产水平仍然较低,行业节能减排、资源节约任务繁重。
(二)发展趋势。国际金融危机对我省皮革行业造成很大冲击。由于原材料成本上升、人民币升值、劳动力成本加大等诸多因素,我省皮革行业产品成本大幅上升,企业利润空间受到挤压,全行业12%的企业出现亏损。国际市场需求下滑,不少出口企业面临前所未有的经营困境,自2008年下半年以来出口增速呈下降趋势,2008年全省皮革行业累计出口163亿元,比上年同期下降15.72%。主要呈现以下发展趋势:一是行业集聚发展趋势。企业向区域集结,形成产业中心或产业带,如我省即墨、高密制鞋业、沾化制革业等企业基地。产业向大企业集中,通过有序竞争,优胜劣汰,生产经营要素向实力强、规模大的企业转移。二是集约化经营发展趋势。依靠现代企业管理和科技力量,加强内部治理结构管理、经营风险管理与控制、市场开发管理和产品开发管理,实现效益最大化。三是环保经营发展趋势。行业内已逐步形成环境友好的共识,规模大、实力强的制革企业不断加大对环保投入力度,高起点、高标准新建、改建污水处理设施,从根本上解决行业性环保问题症结。四是战略合作经营发展趋势。与上下游合作伙伴分工协作,互利互惠、发展共赢是行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同时,我省皮革行业在应对危机和保持持续发展等方面也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一是与“三农”关联度高。皮革行业的发展对我省畜牧养殖业有极大的带动作用,目前山东已成为国内毛皮动物养殖第一大省,毛皮产量占全国的60%以上,对繁荣城乡经济和建设新农村具有重要作用。二是地缘优势明显。我省比邻日本、韩国,既有潜在的外销精品市场,又有招商引资优势,逐渐形成了一批规模大、内在质量、技术装备、质量管理均居国内先进水平的企业集团。三是产业集群和特色区域已初具规模。我省规模以下企业增势强劲,规模效益日益显现,形成了一定规模的制革、制鞋和皮件加工产业集群和特色产业区域,在带动当地经济发展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四是自主创新意识不断增强。面对国际市场的技术壁垒和国内皮革行业的激烈竞争,我省皮革行业相继建起了一定数量的研发机构,增强了自身科研开发能力,技术开发、创新能力迅速提高。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市场为导向,坚持技术改造和创新,突出市场开拓、品牌培育和节能减排,加快从数量主导型到以质量、品种、出口、效益为主导的发展阶段转变,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
(二)基本原则。
1.自主创新原则。抓住对行业科技进步推动作用大的关键技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淘汰落后产能,实现产业优化升级。
2.市场导向原则。加强市场需求研究,挖掘内外销、各层次市场的消费潜力,不断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
3.集群化发展原则。发展特色经济,促进中小企业集聚,形成产业集群优势,使其在全国和国际同行业中具有显著地位和影响力。
4.科学发展原则。强化对技术成熟、成本低的污水治理技术和节能技术的推广应用,提高废水处理和回用技术水平,推进节能降耗工作,减少资源消耗。
(三)目标任务。力争到2011年,皮革产量达到9000万平方米,皮鞋1.9亿双,革皮服装1600万件。2011年全省皮革行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760亿元,年均增长10%;利税60亿元,年均增长10%;创汇30亿美元,年均增长8%。全行业主要污染物排放量降低10%—20%。自主创新能力和品牌建设得到较大提高,力争3年内,争创中国名牌1-2个,驰名商标1-2个,山东名牌3-5个,著名商标3-5个。
(四)发展重点。
1.产品结构调整。适应不同消费层次需要,提高产品档次,高档产品达到15%,中档产品达到50%。制革以鞋面革、服装革为主导产品,重点发展包袋革、家具革和汽车座垫革等,提高皮革的技术质量水平,丰富皮革的花色品种。发展毛皮经济动物饲养及毛皮加工业,提高染整技术、加工技术。进一步调整出口产品结构,提高出口产品档次和附加值。
2.培育6大企业集团。制鞋业重点扶持威海金猴集团、青岛亨达集团。加快技术改造、自主创新和品牌建设,坚持品牌差异化,研发健康性、功能性产品;扶持亨达集团“亨达慧谷”产业基地项目建设,加快向智力型、创新型企业转变。制革业重点扶持文登森鹿制革、淄博宝恩集团、山东沂源制革总厂、无棣星一皮革集团。重点扶持高档生态牛皮汽车坐垫革、牛皮猪皮干加工及中水回用的环保技改项目。支持淄博宝恩集团开拓市场,打造“宝恩”自主品牌。
3.建设5大产业基地。大力培育沾化城北工业园(制革基地)、高密制鞋基地、蓝村制鞋基地、文登和潍坊毛皮养殖基地。重点扶持作为东部沿海制革产业转移承接地区的沾化城北工业园。
4.节能减排和清洁生产。按照集中制革、统一治污、市场运作、在线检测的科学发展模式,依靠科技进步,加强清洁化生产、节水工艺、无铬鞣技术、皮革绿色化学品的应用,不断推进绿色产业步伐。有效规范和指导污染治理工作,大力推进节能降耗,提高资源利用率,节约水资源,走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三、政策措施
(一)坚持技术创新。建立健全技术创新体系,提高企业在新产品、新材料等方面的研发水平。组织引导企业与烟台大学、山东轻工学院、省皮革研究所等高校、科研机构深入合作,促进产学研联合;支持企业建立各类技术中心、信息中心和研发中心;大力培养技术人员和高端人才,提高企业技术培训水平,提升在职职工素质,发挥高校、科研机构的人才技术优势,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与支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二)加大技术改造力度。抓住增值税转型、国家鼓励进口先进设备等有利条件,鼓励具备一定基础和规模的企业进行重点技术改造,吸引外资,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加工工艺及设备,掌握先进设计理念,不断提高专业化、规模化生产水平。加快产品结构调整,拉长产业链条,积极开发新产品,调整和优化产品结构。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淘汰年产3万张(折牛皮)以下小制革,限制年产10万张(折牛皮)以下小制革。
(三)推进节能减排和清洁生产。大力推广成本较低、技术先进、治理效果好的环保节能技术,促进与国外节能减排技术、人才、设备的交流与合作。积极推进清洁生产,推广保毛脱毛工艺、废铬渣回收、制革污泥处置等清洁生产工艺技术。尽早发布实施《山东省制革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和《制革废水治理工程技术规范》,制定制革业环境友好型产品质量标准、制革业清洁生产审核技术导则、制革业清洁生产标准、制革业环保准入标准和制鞋业大气污染标准,规范行业发展,提高节能环保、可持续发展水平。
(四)大力实施品牌战略。积极开展创行业名牌活动,树立品牌发展战略理念,提高行业整体质量水平,加快推进大企业集团争创世界名牌步伐。发挥企业在品牌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引导企业增强品牌意识和诚信意识,加大知名品牌推介力度。
(五)积极培育和拓展国内外市场。积极拓展多元化市场,采取有效措施,稳定现有市场,努力开拓新兴市场,增强我省产品在国际上的竞争力。以名优产品为龙头,发展大企业集团,积极扶持一批具有独特优势的“小而专”、“小而精”企业,形成以大型企业为骨干、中小企业为补充的生产营销体系。鼓励大企业建立境外产品加工基地,拓展发展空间,提升制革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六)加快产业集群培育和建设。选好特色产业,培育发展切入点,建立健全信息、研发、培训、检测、交易、物流等综合服务体系,加快推进特色产业区建设步伐。以园区为载体,整合集群优势,以优势企业为龙头,扶持发展下游产业链条中小企业,加强企业间协作及与金融、科技、教育、物流等机构的紧密合作,完善产业配套,促进产业集群升级,使产业集群由成本型的低端发展模式,向创新型、品牌型、集约型的高端发展模式转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