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走出去这回是要动真格的了——这是记者6日参加首届“中国对外投资合作洽谈会”新闻发布会后的最深切感受。全球金融危机的蔓延给世界经济带来伤痛,中国也不例外;但与此同时,危机也为中国提供了一个从“资本输入大国”向“资本输出大国”的转变机遇。能否抓住这个机遇,将决定中国企业能否在未来世界经济的产业链中争得更为有利的地位。
经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批准,由中国产业海外发展和规划协会主办的首届“中国对外投资合作洽谈会”将于今年11月3日至4日在北京中国国际贸易中心举行。将新闻发布会安排在距离洽谈会召开还有将近7个月的时间,不难看出组织者的用心良苦和志在必得。
海外掘金时机趋于成熟
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国际资本流动、跨国投资与并购活动急剧萎缩,而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却异军突起,获得快速发展。汤森路透发给记者的电子邮件显示,2008年全球并购涉及金额较前一年同期剧减三成,而亚太区则在中国活跃的并购活动拉动下,成为全球并购金额降幅最低的区域。另据渣打银行估计,2009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将达1500亿至1800亿美元,而同期吸引的外国直接投资约为800亿至1000亿美元。也就是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额有可能会在今年首次超过引进外国直接投资额。
中国产业海外发展和规划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范春永在发布会上表示,中国的对外投资已经从初级阶段进入快速发展期,中国在世界经济中扮演的角色,将发生从“产品生产者”向“资本输出者”的历史性转变。“外在原因和内生动力都决定了眼下正是中国企业进军海外的大好时机。”他说。
首先,中国经济30年来的快速发展让中国企业积累了大量资本,当投资境外比投资境内可以获得更低成本和更高利润时,这些资本就会自然流向境外。“这是对外投资的基本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范春永说。
其次,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越来越高,中国已经广泛进入跨国生产过程和全球生产网络之中,但是中国位居劣势的研发、资源、能源、零部件等上游生产活动和终极产品的物流、批发、零售等下游市场活动往往发生在境外。为了保证供应链和市场的稳定,避免外部要素发生意外给整个生产经营活动带来的不确定性,中国企业便产生了向境外上游生产活动和下游市场领域进行投资的战略需求。
第三,在金融危机的环境下,许多国家正面临严重缺乏资金的困境,形成了对外来资本的深度需求,众多企业纷纷到中国寻找买家,而且出价均处于历史较低水平;各国政府对外来资金的一些限制有所放松,政治门槛有所降低。这样自然就给中国企业去海外投资收购带来机会,有可能以较低的成本购买到外国的优质资产,尤其是中国短缺的资源型和高科技型的资产。
第四,强势人民币也是促使中国大规模对外直接投资的重要原因。自2005年汇改以来,截至今年1月份人民币已累计升值17.5%,而与人民币成相对稳定之势的美元近期对世界各主要货币升值,这就相应增强了中国企业拥有的等值人民币在国际市场上的实际购买力。
多元挑战不容忽视
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的尝试由来已久,其间有失利的教训,也积累了成功的经验。眼下,在中国对外投资进入快速发展期的档口,范春永也提醒中国对外投资所面临的挑战是多元的、复杂的,甚至可以说是严峻的。
首先,中国的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对外投资均呈快速发展之势,但是产业之间、行业之间,特别是金融业与非金融业之间在实施对外投资时缺乏相互之间的战略协同。
其次,目前中国对外投资的研究和探讨主要集中在经济范畴,缺乏综合政治、文化、技术等因素的思考与研究。大部分中国企业在观念和认识上,对海外投资有认知上的欠缺。这种欠缺不仅仅是知识性的,还有价值性和技能性的。“对于投资东道国的文化、商业环境和法律制度不了解,经营管理并购对象的复杂程度超过自身控制能力的情况成为比较常见的问题。”范春永告诉记者。
第三,中国企业对外投资需求和对外投资能力不对称。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企业的对外投资正处于一个微妙的时刻,亦即要成功地进行对外投资就必须具备人才、认知、经验等方面的对外投资能力,而要真正培养人才、提高认知和丰富经验,全面掌握对外投资能力,就必须进行对外投资的实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