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3年,罗斯福利用当时最先进的手段——广播,打赢了美国总统选举战;1960年,肯尼迪通过电视获得了竞争优势;2008年,奥巴马所依赖的则是互联网。正如美国《纽约日报》所评论的那样:“2008年,决定总统大选结果的关键因素不是谁更懂政治,而是谁更懂网络。”
看看奥巴马是怎么做的吧:
在竞选之初,奥巴门就招揽了一批互联网营销专家,其中就包括鼎鼎大名的克里斯·休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SNS网站facebook的创始人之一),并且投入巨额经费用于网络营销。有机构估算,今年1-8月,奥巴马投入到网络营销的金额高达496.29万美元,其中超过一半的网络预算投放到Google搜索引擎广告(304.86万美元),其次是Yahoo(61.8万美元)。如此高度重视搜索引擎广告,这与两大搜索引擎在美国的使用普及率息息相关。此外,新闻媒体、web2.0社会化网络媒体也对奥巴马竞选的网络营销预算各有斩获。
与以往的募款形式不同,奥巴马通过互联网、以网络小额支付的形式,致力于一个庞大的草根性筹款网络,大量吸收公众50美元、25美元的小额捐款,在美国网络媒体发达的当今,奥巴马的这一策略获得了足够的竞选款项,据悉,奥巴马累计筹款超过2.33亿美元,其中大量款额是来自互联网中200美元以下的小额捐款。而且,这种新鲜的募款方式更容易制造用户忠诚度;除此之外,在博客、FaceBook、MySpace时代举行的总统大选,普通公众特别是年轻人,逐渐摆脱了“经验论”的束缚,越来越多地参与到政治、经济、文化中来,日益成为家庭和社会的重心,此次大选,年轻人政治参与热情大增,投票率也几乎创了百年纪录。而“缺乏经验”(麦凯恩攻击奥巴马之语)的奥巴马将“年轻”视为自己的优势,充分利用同样年轻和强势的网络媒体拉近与年轻人的距离:通过网络宣布参加总统竞选,通过网络公布自己副总统搭档……调查显示,在30岁以下的选民中,奥巴马赢得了2/3的支持率,而麦凯恩赢得32%。
正如Google公司CEO埃里克在2006年的预言中所说的,“能够发挥互联网全部潜力的候选人,将会在下一次总统大选中脱颖而出。”奥巴马成功的背后,是互联网的崛起和深入人心——这是当下和未来世界无法回避的现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