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荣的地方经济、富裕的生活、优美整洁的居住环境……新农村建设的美丽画卷正在海城大地上呈现。记者昨日获悉,海城依靠自身特点探索和总结出依靠专业市场、矿产资源、城镇建设、民营企业、特色农业为牵动的新农村建设的“五个牵动”模式,开创新农村建设的新局面,有力地推动地区经济发展。
专业市场牵动,推动百业兴旺。星罗棋布、遍布城乡的商品专业市场是海城改革开放的成果,也是经济发展的一大优势。目前海城拥有西柳服装市场、南台箱包市场等各类专业市场60多处,日客流人数5万人,年交易额270亿元。在此基础上,海城先后投资2亿多元,对西柳服装、南台箱包、海城农机、后三蔬菜等专业市场进行新建、改扩建和功能完善,加快专业市场的提挡升级。通过专业市场牵动,极大地活跃了农村经济,目前,全市围绕专业市场兴建的各类企业达1500余家,形成专业镇5个,专业村110余个,专业户2万多户,转移农村劳动力近20万人,并形成纺织服装、建材、商贸物流、农副产品深加工等主导产业,农民增收1000多元。
矿产资源牵动,改变农村面貌。海城矿产资源得天独厚,尤其是菱镁资源储量占世界的四分之一,滑石品位为世界之最,素有“世界镁都”、“滑石之乡”的美誉,海城的经济总量有三分之一来自于此。然而,在矿产资源为海城经济做出突出贡献的同时,矿区的农民却日趋受到植被破坏、空气污染和土地板结的困扰。海城为此提出了以资源为牵动,加快新农村建设的思路,实施“环境整治”、“迁村建区”、“农民进矿”三大工程。一举关掉38家小企业,强化尾矿处理和矿山植被恢复,将矿区内受污染威胁的村屯整体迁往其它中心镇村,实现了拓展经济发展空间、合村并镇及改善农村环境。将矿区农村富余劳动力或失地农民安排到矿山企业工作,享受企业职工同等待遇。城镇建设牵动,促进城乡一体。海城的城镇建设起步早,基础好,发展快。近年来,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小城镇建设日新月异,基本形成了以海城市区为中心,各镇区为依托,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的城镇建设格局,并根据发展特点将全海城地区的镇区确定为工贸型、商贸型、设施农业型、生态旅游型四个类型。目前全市税收超亿元镇(管理区)有5个,超千万元镇(管理区)达17个,经济实力迅速提高。同时,海城投入巨资,完成了城镇住宅开发、道路、学校、医院等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各镇区及247个村用上自来水,城镇有线电视、电话普及率基本达到100%,宽带网络普及率达到40%。目前海城城镇聚集了全市近50%的农业人口,农村城市化、农民市民化、城乡一体化的格局正在加速形成。
民营企业牵动,推进以工补农。作为全国农村综合体制改革试点县(市),海城在改革开放后取得的显著成果之一就是民营经济得到空前发展,目前民营经济已经成为区域经济的主体。多家企业集团进入全国企业和乡镇企业500强行列。在发挥民营企业的牵动作用的过程中,海城以开展“百家企业帮百村”活动为载体,率先在130家民营企业与驻地120个村之间建立长期帮扶关系。探索出“村企合一”的共建模式,鼓励和推选群众信赖,能够带领群众致富的企业家当村里当家人,使企业与村屯之间成为利益共同体,实现良性互动,共同发展。经初步统计,近两年来,全市民营企业累计投入资金达73亿元,为海城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
特色农业牵动,增加农民收入。海城是传统的农业大县(市),农业资源丰富,基础雄厚。在新农村建设中,海城牢牢把握发展特色农业这条主线,按照“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的思路,将东部部分山区确定为生态农业经济区,实行封山育林,发展旅游和观光农业;中部平原地区确定为现代农业经济区,重点发展设施农业和农产品深加工产业;西部沿河地区确定为富民农业经济区,以发展稻米、淡水养殖和避洪农业为主。按照这一布局,坚持以龙头企业为牵动,引导农民进行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生产,先后规划建设了海岫路特色农业经济带和鞍羊路设施农业经济带,发展日光温室大棚25万亩,标准化养殖小区196个,并先后培育出中小黄瓜、温香绿茄等地方特色新品牌25个,扶持壮大味邦食品、三合畜禽、天天乳业、富有植物油等骨干龙头企业232家,培育农村经纪人组织68个,特色农业产值年可实现26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近50%,仅此一项每年可增加农民收入1300元。
五个牵动,开启海城新农村建设的新局面,也有力地推动经济的发展。预计到年末,海城地区生产总值可实现318亿元,地区财政收入可实现10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将达到6200元,分别比上年增长了13.2%、35.4%和1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