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捷股份发布消息,已将公司所持的上海中捷缝纫机有限公司53.33%的股权转让出去,转让后,公司不再持有上海中捷股权。
据了解,这次调整的主要原因在于上海中捷的主营业务净利润率下降,对中捷股份的盈利贡献逐步减少,因此中捷股份转让了上海子公司的股权。
中捷方面称,这次子公司股权结构的调整,体现公司产业布局的安排,公司的主营业务产品结构将得到优化,有利于公司长远发展。
优化产品结构 在技术研发和创新上下功夫
从中捷股份发布的公告来看,上海中捷2006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397.32万元,净利润77.57万元,仅占中捷股份当期净利润的0.58%,而在2004年和2005年,该份额分别为3.9%和3.34%。这也就意味着,上海中捷连续三年来对中捷股份的贡献值在逐年降低。
“由于缝纫机行业是劳动力密集型行业,而上海的人力成本和运营成本相对又比较高,上海中捷原来技术领先的平缝机也由于国内企业大量生产而使该类产品失去了竞争优势,因此上海中捷这两年来经营状况欠佳。母公司转让上海中捷的股权后,会运转得更加轻松。”中捷股份证券事务代表姚米娜表示,整合公司资源,优化公司组织架构,及时调整主营业务产品结构将更有利于公司的发展。
这次调整后,中捷股份将逐渐把对公司主营业务贡献不大的产品转移至生产成本相对较低的江苏和浙江生产基地。“毛利率较低的产品将在公司的地位得到弱化。我们的目标一直很明确,就是做大做强我们的主业。我们的上市公司主要收入利润来源一直是工业缝纫机。”姚米娜这样表示。
基于优化产品结构的目的,中捷股份近几年在技术研发和创新上花了不少精力,在电子控制、特种机的研发上取得了新突破,代表世界先进水平的微油润滑平缝机项目进展也很顺利,这使得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产品在公司主营业务收入中的比例提高,增强了产品的盈利能力。据了解,2006年公司整体毛利率较上年提高了1.59个百分点。
利润降低 部分企业舍弃主营业务求生存
实际上,公司面临主营业务利润下降的困境,绝不只上海中捷一家。
近来行业内风传部分缝制设备企业要“出卖”原有在缝制领域的产品项目,而转行投资其他领域,这种资本出逃行为的一个深刻背景正是利润的持续走低。
不少企业把利润走低的原因归结于国内缝制设备市场的激烈竞争,以及行业本身的相对不景气。而近年来国内原材料、人力成本的显著上升,也助长了企业对行业前景不看好意识的弥漫。
在这种风气下,部分企业纷纷扩大公司产品经营范围,甚至涉足原本相当陌生的房地产、物流、基建工程、信息化等相对利润比较高的行业,使得主营业务缝制设备项目一再弱化,现在不少公司的主营业务收入及利润与其他非主营业务收入及利润的比重呈畸形发展,并有愈演愈烈之势。
张老板原本一头扎在缝制设备这个领域干了六七年,积累了不少资源,但半年前他看到当地的房地产发展得非常红火,而且外界盛传的房地产暴利让他心动不已,他便拿出了公司三分之二的资金投入房地产行业。张老板说,他对缝制设备行业还是有感情的,但是为了生存,他不得不找更有利润的项目来投资,至于原来的主营业务是否会受到冲击,张老板表示只要能赚到钱,主营业务比重小一点,也不能说是坏事。
有业内专家说,这种现象并不是个别的,也无可厚非。进入缝制设备产业是自由的,退出也是自由的。而且,随着传统缝制设备产业利润率的持续降低,退出的企业或许还会增加。与此同时,受利益驱动,也仍将有企业进入缝制设备行业。
成长型公司需突出主营业务
“不过,通常具有成长性的公司大多是主营业务突出、经营比较单一的公司。”有业内人士说。
一般来说,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高,表明公司产品的市场需求大,业务扩张能力强。如果一家公司能连续几年保持30%以上的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基本上可以认为这家公司具备成长性。
姚米娜对于中捷股份未来的成长预期充满乐观,她说公司一直很专心于工业缝纫机领域的发展,在这个领域有雄厚的实力。相反,对于业内部分企业舍弃主营业务的行为她并不认同。
“有的公司投资于其他产品领域或者与其他公司参股联营,如果这些产品领域和这些公司的市场前景很好的话,也可能有稳定的投资收益或其他业务收入,从而使净利润可以有稳定的增长。但是,这种增长究竟能持续多长时间,很难预料。”
业内专家指出,市场上常常会看到这样的情况,当一家公司看中一个新的市场并取得丰厚利润后,很快就会有许多公司跟进,结果造成供大于求的局面,引起效益滑坡。“这时候半路出家的企业很难把控市场形势,因为你在这个领域不占优势,而此时你所熟悉的主营业务这一块也处于弱势,公司受到的冲击将会很大。”
因此,专家认为,中捷股份突出主营业务的这种作法是值得肯定和其他企业借鉴的,而实际上,中捷股份在股市上的表现也一直可圈可点,其股价后来者居上超过国内另一家上市骨干企业就是例证。
主营业务产品精细化趋势
成长型企业在做好主营业务的同时,另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如何使产品结构进行优化,因为这直接关系到主营业务的持续发展。
以国内的零部件企业为例,目前零部件生产企业比较分散,如果单从某一类别原器件的销售价格来分,高中低档也算齐全,并且大多数企业还是“多面手”,可以生产的产品有几十种之多。
但是,如果有客户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比如在某一零部件上做一点个性化的改动,或者拿出较精致的样品要求企业复制,企业往往败下阵来,有时候甚至是以损失订单为代价。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首先是原器件生产企业盲目追求低成本,缺乏对市场需求的分析,忽略了自身的优势,更不去考虑企业的发展方向和定位,只一味地捡需求数量大、工艺单纯的产品上马,丝毫不顾及市场的需求程度与饱和程度。事实证明,这样的企业在长远发展中是没有竞争力的,他们获得的是暂时利益,失去的是未来更广阔的市场。
业内人士认为,零部件生产企业应该结合自身的特点,把一种或一类产品做深做精。比如日本的吉田拉链(YKK)仅生产民用拉链一类产品,现在YKK的拉链品牌和生产基地遍布全世界。
从长远来看,精益求精的品质和丰富的专业生产经验就是有力的拳头,就是储备的资本。做专、做精、做深,优化产业和产品结构、突出主营业务、提高核心竞争力,不仅是零部件行业也是整个缝制设备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